论述题   简述联结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作“刺激-反应”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巴甫洛夫与斯金纳等。 (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各种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他说:“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联结的形成无须观念为媒介,人生来就具有许多联结的“原本趋向”。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的影响下,唤起“原本联结”中的一种联结倾向,并使之加强。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推理而顿悟的过程。桑代克还提出了三条重要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条件反射是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呈现给有机体之后,在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有机体做出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暂时性神经联系”,条件反射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学习现象,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 美国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把学习看成是形成条件反射,即把S-R联结的观点推向极端。华生认为心理学必须只研究那些能够用刺激和反应术语客观地加以描述的动作、习惯的形成、习惯的联合等,主张把行为分解为刺激-反应的单元进行研究。他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人们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各种行为的。他反对桑代克的效果律,主张用频因律和近因律来解释学习。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Skinner)的整个学习理论是根据他在特制的斯金纳箱中做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提出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都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行为则不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相应地,他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反射(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经典性条件学习与操作性条件学习是不同的。经典性条件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认为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则是操作-强化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 斯金纳还指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属于操作性行为,只有极少数是应答性行为,因此,几乎所有情境中的学习都可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在特定情境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其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这就是学习过程。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他的强化论可高度概括为: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的理论,它是由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Bandura)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传统的学习理论,如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等几乎都局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不能解释人类许多习得的行为,他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强调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观察学习的特征是观察者不一定具有外显的操作反应,也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包含重要的认知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更多地受通过观察进行的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的影响。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使人们避免去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