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1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7日在天津举行,国家发展利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强调:“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是社会领域的改革,都要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真止做到‘看不见的手’利‘看得见的手’协调运转、互相补充。”彭森表示,对铁路、盐业等行业,加快推进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职能相分离,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推进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电力输、配分开试点;对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然而,以石油行业为例,2011年山东、广东等地的私营炼油厂,因为原油短缺而大量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央企收购。作为全国最人的地方性炼油群体,山东地炼正相继被“国字头”收入囊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正和、华星、吕邑、安邦、长城及化二等炼厂相继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中海沥青、中海油东营石化、海化集团、中海油龙口等也成为中海油在山尔扩张地盘的主要代表。国有企业在资源供给上的绝对性优势,使得中小型私营企业无法匹敌,只得选择联合的道路。垄断性行业改革道路依然艰辛。
问题:
如果你作为政策咨询专家,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观政策,引导垄断性行业的改革?
无为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中国应进行以下改革探索:
(1)消除垄断弊端的有效办法是探索发挥国企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其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属性。像西气东输工程一样解放思想尝试新的引进民间资本方式,这样完全有可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制度创新路径消除垄断弊端,促使类似输送管道等领域的自然垄断企业更好地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如通过引入利益相关地区的民间资本促进民众监督经营并分享成果。一旦垄断性国企私有化后政府和公众就无法介入企业内部决策,无法阻止私企隐瞒成本、猛涨价格、垄断寻租、偷税漏税、贿赂官员等行为。
(2)推行垄断性、公益性和战略性行业的改革方面,即使引入私营企业也无法在输送管网等自然垄断领域形成有效竞争。但是,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掌握这些行业的成本、技术数据,却可以组织公平文明的竞争来督促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让公众作为全民股代表直接参与监督经营并改善服务质量,直接掌握充分的内部成本数据否决危害公众的不合理涨价,通过竞争性投标和招聘选拔有能力更好为公众服务的经营者,依据国有企业完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的好坏进行奖惩。
(3)中石油、中石化消除垄断弊端并引入竞争的有效办法,是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掌握各地输送管网的技术、成本数据,组织不同下属企业围绕降低成本和服务社会开展良性竞争。根据各地下属企业领导人的综合经济社会指标进行奖惩,这样可以消除西方私人垄断企业单纯追求利润的寻租弊端,形成为社会服务的良性竞争并避免追求垄断利润的恶性竞争
(4)中国自然垄断和公益事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是进行公众作为全民股代表参与监督管理的制度创新,直接掌握内部成本数据并参与制订公众接受的合理价格,确保对高额垄断利润进行合理社会分红并造福于全体人民利益。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政府可通过价格控制来限制垄断寻租,还可直接下达经营效率指标和上缴利润指标,并且通过分配政策将垄断租金用于公众利益,必要时还可通过政府补贴和要求企业补贴的办法,促使公共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并减轻消费者负担。
(5)中国现已建立了公用事业涨价的公众听证会制度,自然垄断行业的国企改革涉及更重大的公众利益。更加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鼓励广泛的民众参与。应该发扬党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方针,事先应通过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鼓励社会公众献计献策。通过可控制的科学试点检验多种对比方案的利弊,然后再交给广大民众评估并选择最符合民众利益的方案。
(6)私企进入垄断性、战略性行业先要进行科学的局部试点,探索控制私人资本逐利而忽视社会利益弊端的有效办法。并且同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社会效益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广泛征求消费者、社会公众意见并进行民主磋商。稳妥扩大试点以检验多种对比方案的稳定性和适用范围,逐步将成功经验扩大到能够稳定发挥正面效果的适用领域。
(7)对待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行业和国防工业更应该采取谨慎态度,因为涉及到技术情报、军事情报等重大国家安全问题。私人资本为了赚钱普遍有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经常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贿赂收买官员等劣迹。倘若没有进行充分的可控局部试点找到有效防范办法,很难保证私人资本为赚钱不生产假冒伪劣的军工产品,能抵御西方重金诱惑不泄露和出卖技术情报、军事情报。
(8)中国应高度警惕可能发生危害国企信誉的突发事件。近年来美国的跨国企业、商会、政府和媒体,已将中国国企列为美国的“最大威胁”,并且发动了针对中国国企的政治、外交和舆论攻势,但在动摇中国的坚定不移发展国企的政策方面收效甚微。美国历来不会坐视威胁其全球霸权利益的力量崛起,当常规手段失效时就往往采取制造突发事件的特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