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题

(2020年1月5日广西省玉林市小学语文学科面试真题)
1.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2.内容: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像。)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问答题

基本要求:
(1)展示片段朗读;
(2)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细读,感受语言美;
(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碧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雨果先生对这次掠夺的看法。【板书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明确: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再读课文,谈谈作者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是褒是贬,为什么?
明确:名为赞誉,实为贬斥。因为英法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英法联军】
(三)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雨果在信中是怎样评价被焚毁的圆明园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②“是属于人类的”③“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是圆明园”④“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⑤“这是某种令人惊诧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情感:反映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板书:世界奇迹 无比热爱】
2.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语言特色?
明确:①“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中“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一句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手挽手、笑嘻嘻”则生动形象地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作者的鄙视之情。③“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一句中“赞誉”运用反语,进行讽刺,所谓“赞誉”其实是最有力的谴责和控诉。
作者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板书:强盗掠夺 抗议控诉】
3.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明确: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这就是以“美”衬托“丑”的手法。【板书:美 丑】
(四)拓展延伸
尝试读出这种名为赞誉,实为贬斥的语气,教师示范朗读。
(五)小结作业
小结: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大义凛然,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年后写下了本文,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严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野蛮行。信中运用反语明确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憎恨,愤怒谴责了他们放火焚烧圆明园的罪行。文章义正词严、爱憎分明,是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课下阅读雨果的其他著作,体会作者人道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答辩题目一:请你谈一谈本篇课文的背景。

【正确答案】

法国: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共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答辩题目二:本篇课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用处?

【正确答案】

文章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对比。突出了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对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蜜”相对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将英法联军的野蜜、中国人民的文明表现得呈一清二楚。多次运用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