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对半”、“大三阳”、“小三阳”三者的含义:
①“二对半”:“二对半”又称乙肝五项,是指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简化俗称。乙型肝炎病毒有三对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HBs)、e抗原抗体(HBeAg/抗-HBe)和核心抗原抗体(HbcAg/抗HBe)。由于核心抗原在肝细胞核内,一般方法在血液中检测不出,故查血时只有前两对加核心抗体,故称为“二对半”。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
②“大三阳”:“大三阳”是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争取使乙肝病毒e抗原转阴,即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
③“小三阳”:“小三阳”是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同时阳性,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称“小二阳”。这种情况应该区别对待:a.乙肝“小三阳”或“小二阳”,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为阴性,表示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或明显缓解,预示病情好转、传染性降低。b.虽为“小三阳”或“小二阳”,但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为阳性,肝功能始终不正常,这种阴转是由乙肝病毒变异所引起的,标志着疾病趋向复杂化或病情加重,仍需积极治疗。
(2)乙肝病毒作为DNA病毒的代表,其复制过程为:
①吸附:乙肝病毒入侵人体后,依靠其外膜(表面抗原,HBsAg)能吸附在肝细胞膜上,当然,吸附的首要条件是HBsAg先要识别肝细胞膜。刚开始的这种结合并不紧密,是一个可逆过程。当乙肝病毒毒粒上的多个位点与肝细胞膜上的多个受体结合时,就可能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即发生贴附增强作用,这种增强作用使得乙肝病毒毒粒与肝细胞膜的结合更加稳定、牢固。
②侵入:一旦乙肝病毒成功吸附在肝细胞膜上,HBV的外膜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甩掉了外膜,HBV钻进肝细胞内。
③脱壳:HBV核心部分来到肝细胞内,在肝细胞浆中还要脱掉它的“核壳”(核心抗原即HBcAg及E抗原即HBeAg),这样,就暴露出了它最核心部分,即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HBV大有“赤膊上阵”之意。HBV的DNA包涵着乙肝病毒的全部基因,是它主宰着HBV的复制的。
④修复:HBV聚合酶修复不完整的正链,使其与负链完全互补,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即超螺旋结构,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
⑤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
a.病毒基因组的表达(转录):宿主RNA聚合酶Ⅱ以cccDNA为模板,转录出长短不一的mRNA,这些mRNA分子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b.复制:mRNA分子在细胞质内被翻译成外膜、核心、X和聚合酶等多种蛋白。3.5kbmRNA被称为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 pRNA),含有病毒编码的全部遗传信息,既是蛋白质翻译的模板,也是HBV基因组复制时反转录的模板。在细胞质内,核心蛋白包裹pRNA和聚合酶形成新生的核心颗粒,病毒复制即在其中进行:先由病毒自身的聚合酶以pRNA为模板,逆转录出负链DNA,pRNA被降解: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正链DNA,形成部分双链的环状DNA,即成熟的病毒基因组。
⑥装配与释放
a.循环装配:一小部分含有病毒基因组的核心颗粒重新进入细胞核,以维持核内一定量的cccDNA继续修复和复制表达;
b.释放:大多数新形成的核心颗粒出芽到细胞质,装配好病毒的外壳,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