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科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结构上更精密,逻辑上更具连贯性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基于儿童和成人对两难道德困境的反应,科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提出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 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
(2)习俗的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③人际协调的定句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经有了法制观念。
(3)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以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还可分为:
⑤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
⑥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启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10岁前大都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后半数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入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