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题目:芙蓉楼送辛渐
2.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②[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③[平明]天刚亮。
④[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⑤[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一、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等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古诗大意,能背诵古诗。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
4.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体会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难点体会诗人的惜别之情及清正廉洁、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情感
上课之初,教师引导:王昌龄是一个有名的大诗人,我们之前有了解过他的诗。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一诗词比拼大赛, 看哪一组背的多,背的准确?游戏结束,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的另外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诗题,知诗人
(1)学生借助相关资料解释诗题,题目意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学生交流对诗人王昌龄的了解,教师补充: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世称王江宁。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
2.多朗读,通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纠正节奏、韵律。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同桌交流诗歌大意。
(3)自主解决生字词。教师纠正字音,并强调“芙”是上下结构,偏旁是“十”一般和植物有关。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赏析前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提问: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学会根据生活经验,想象情景,回答问题。
明确: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2.提问:从诗句中“ 寒雨”.孤”可以读出什么信息?
要求:3借助课文插图,体会诗歌氛围。
明确:感悟离别的‘寒”与内心的 “孤”。 “ 寒雨”不仅仅是写雨水冰凉刺骨,也是写出诗人的心寒。结合诗人创作背景进行理解,
孤”不仅指楚山孤立,也是指孤独的诗人。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 的开阔意境。
3.朗读指导:读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惆怅之情,语气应轻缓,语调略低沉。
第二:赏析后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提问:“冰心” “ 玉壶”该如何理解?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寻找答案,辅以背景简介。
明确“冰心”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指玉石制成的壶。此处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表达自己有像冰-样清澈、玉一样纯洁的心。
2.引导:教师借助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唐朝中晚期,朝廷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王昌龄本是高官,他为人刚直不阿,坚守原则,不为贪官污吏所容,因迫害被贬到江宁县任县丞。
3.提问: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自由发言。
明确:本诗既描绘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出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品格。
4.朗读指导:再读诗文后两句,语速可适度加快。最后一句应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教师播放视频,语言创设情境:寒雨漫天,未能打湿“ 冰心玉壶”,吴江烟波浩渺,未能阻断“冰心玉壶”,凄凉中流露出豪迈,孤独中坚守者初心,一起再去吟诵吧.?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首诗之后的感受。教师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
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诗文《芙蓉楼送辛渐》。
2.搜集其他送别诗,组内分享,交流感悟。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