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概述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无
【正确答案】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人类历史上形成了中国、印度和希腊三大文明中心,都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反映了人类精神的觉醒。

(1)在中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思想学说影响较大,几家学说都注重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①儒家

a.代表人物及作品:孔子《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b.主要主张: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模范。到战国时,儒家分为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强调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荀子在继承孔子“外王学”和批判吸收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的基础上,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恶,提出“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

a.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列子《列子》。

b.主要主张: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③墨家:

a.代表人物及作品:墨子《墨子》(由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b.主要主张: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道德观上提倡爱人如己;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倡非命(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

④法家:

a.代表人物及作品:商鞅《商君书》、韩非《韩非子》、李斯《谏逐客书》。

b.主要主张: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上,主张禁锢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2)在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各种新兴思潮,其中佛教等从多种角度探索了人生的真谛。

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①苦谛,说明人生各种苦恼的现象。苦大体有八种: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受阴。

②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爱”,有欲爱就有思想和行动,有思想和行动就必然造成其后果,这就是造了“业”。

③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消灭苦。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要做到“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消除欲爱,就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的绝对宁静的“涅槃”境地。

④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八正道”,包括“正见”(信仰正)、“正思维”(决心正)、“正语”(言语正)、“正业”(行为正)、“正命”(生活正)、“正精进”(努力正)、“正念”(思念正)、“正定”(精神集中,禅定正)等。归纳起来就是要进行三项训练:戒——完善道德品行;定——致力于内心平静;慧——培育智慧。此外,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不平等的主张,提倡“众生平等”。

(3)在希腊,出现了探究世界本原和人与社会基本问题的哲学思潮。

①世界的本原问题

早期自然哲学家开始探索物质结构和宇宙本质,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水、气、火等)。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同时,另一种思想倾向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学派领袖是巴门尼德)认为是“存在”。

②人与社会的基本问题

a.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他要为各种伦理道德范畴寻求普遍的定义。他反对用灌输知识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张用论辩诘难、找出对方论证中的矛盾的方法(即“产婆术”),启发人们自觉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提出“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b.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在《理想国》中,他提出“贤人治国”(哲学王)的政治理想,还认为正义是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的统一等。

c.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指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其《政治学》一书中,他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公民利益的平衡;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