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重点: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但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则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积极健康地看待生活的态度。
(3)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展示王式廓的作品《血衣》的素描稿,以及其创作《血衣》的过程和相关素描草图,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展阶段】
①请学生模仿作品《血衣》中几组人物的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学生通过参与、观看模仿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教师小结:再现性美术作品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它是画家反复思考、提炼、加工而成的智慧结晶,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
②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素描草图,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展示《格尔尼卡》中几组局部的人物形象并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其夸张、变形的手法;比较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与《哀悼基督》的圣母像;比较自由女神像与手持油灯的女人像等,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作品中的强大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简单介绍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和画家毕加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作品进一步分析。
教师小结:表现性绘画同样源于生活,它运用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生活,相对于再现性绘画具有更加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③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并将石、木、竹、泥、玉等材料与其相应的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提出问题:结合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伏虎》,谈谈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如果将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伏虎》改用泥塑来做,会是什么效果呢?)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因材施艺就是要利用物质材料本身特有的属性,表现宛若天成的独特艺术。因此,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展示与讲评阶段】
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让学生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本课小结】
任何美术创造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看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它们都是因为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灵感和启发而创作出来的。美术创造是一项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内涵。
【课后拓展】
思考: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