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为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某中学开设了《儒家经典修习》校本课程。每天要求学生朗读《弟子规》,每周安排2课时由老师讲解儒家经典著作,要求学生以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该校的做法在当地引起了争议,教育局到学校调研后指出:“对儒家文化应该坚持‘批判性继承’原则,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但许多老师和学生对传统儒家经典的学习存在全盘接受的倾向,并没有坚持唯物辩证原则,这令人忧虑。”  在学校中穿唐装、吃素食、人人见面鞠躬、封闭式管理等做法,过于注重形式和外在,与现实脱节。另外,学习中所用教材均为内部刊物,没有刊号,如大规模传播,属非法出版物。为此,教育局暂时叫停了《儒家经典修习》课程,建议学校引入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审核的改良版《三字经》和《弟子规》,对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实施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问题: 

1.从职责分工的角度,分析教育局是否有权叫停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 

2.结合案例,简述学校应当如何开发好校本课程。

【正确答案】1.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具体而言: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规章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实施工作,包括制定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教学计划,组织对本地区义务教育的评估和验收;建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基金,对县级财政教育事业费有困难的地区给予补助等。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是具体事项的主要实施者,在落实义务教育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其责任包括统筹管理教育经费,调配和管理中小学校长、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等。因此,教育局有权对中小学的不适当的教育教学工作加以干预,有权叫停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 

2.学校必须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本案例中,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采用的不是国家规定的教材,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形式也没有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要求。学校需要建立新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其原则为:(1)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保证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性,并配以必修课的教学设置来保证。(2)地方课程要突出本土性和区域性,实施形式可以是必修课或选修课。(3)校本课程要从学生和社区的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选修权利,强调多样性和个性化。无论哪一类课程建设,都要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将学校的现有条件和教师及学生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符合课程建设规律,又具有可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