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正确答案】理气、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是宋代以来儒者争论很多的问题。朱子学者大多坚持理气、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二分,认为它们是“不离不杂”的关系。在理论上,他们往往认为理和天命之性是善的,而气或气质之性则是恶的根源。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的观点,即没有无气之理,也没有无理之气。他也不同意理善气恶的看法。他说:“若谓气恶,则理亦恶,若谓理善,则气亦善。盖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乌得谓理纯一善,而气质偏有恶哉?"他进一步说:“若无气质,理将安附?”也就是说,理气是根本不能分为二的。甚至在他看来,气是第一位的,有气才有理。他举例说:“理者,木中纹理也,其中原有条理,故谚云‘顺条顺理’”。也就是说,理就是事物的中所表现的条理。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即“舍形则无所谓性矣,舍性亦无形矣。失性者,据形求之;尽性者,于形求之。贼其形,则贼其性也”。可见,在坚持二者合一的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根据这点,颜元说:“气质正吾性之附丽处,正吾性作用处,正性功著手处。”“譬之目矣,眶、皰、睛,气质也;其中光明能见物者,性也。将谓光明之理专视正色,眶、皰、睛乃视邪色乎?余谓光明之理固是天命,眶、皰、睛皆是天命,更不必分何者是天命之性,何者是气质之性。”也就是说,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二者都是得白天命,因此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以及天命之性(光明之理)善而气质之性(眼睛)恶。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能实现,才有力量。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