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说明,回答下面问题。
[说明]
某企业拟建设面向内部管理的ERP系统和面向外部客户的网络营销系统,并选择了某监理单位承担该项目的全程监理工作。监理单位介入项目后,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建设单位根据外聘专家组的意见,从众多的ERP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中选择了两个方案备选。预计现金流量(NCF)(单位:千元)以及现值系数如表1所示(贴现率为10%)。建设单位要求监理对方案的选择提出监理意见。
表1 现金流量和现值系数
t 0 1 2 3 4 5
A方案现金净流量
B方案现金净流量
-20000
-10000
8000
-10000
7000
6800
6000
6800
5000
6800
4000
6800
复利现值系数
年金现值系数
1.00
1.00
0.909
0.909
0.826
0.736
0.751
2.487
0.683
3.170
0.621
3.791
事件2:网络营销系统的建设有两个方案备选,计算出的各项指标如表2所示。建设单位要求监理对方案的选择提出监理意见。
表2 各项指标
A项目 B项目
投资额 2000 9000
净现值 1669 1557
内部报酬率 16.04% 17.88%
事件3: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理发现承建单位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工作不到位,存在着重大的质量隐患,于是签发监理通知单报承建单位,责令承建单位整改。
问答题 根据事件1提供的预计现金流量分别计算A、B两方案的净现值,并据此比较选择其一。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NPVA=8000×0.909+7000×0.826+6000×0.751+5000×0.683+4000×0.621-20000
×1.0=7272+5782+4506+3415+2484-20000=3459(千元)
NPVB=6800×(0.826+0.751+0.683+0.621)-(10000×1.0+10000×0.909)
=19590.8-19090=500.8(千元)
两个方案的NPV都大于0,都可用,但NPVA>NPVB,所以用A方案。
在计算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是年金现值系数等方式,得出的数值有细微的差别,也是对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投资控制的问题。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所用到的财务评价指标,根据是否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有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
静态评价指标对于技术经济数据不完备、不准确的方案进行初选,或者对于全寿命周期比较短的项目来说,是适合的。常用的静态评价指标有: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Pt)、借款偿还期(Pd)、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
充分地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评价指标比较适合于方案最后决策前的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以及对于寿命周期较长的方案进行评价。常用动态评价指标有:净现值(NPV)、净现值指数(NPVR)、内含报酬率(IRR)、动态回收期(Pt)等。
投资决策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问答题 在事件2中,如果这两个方案是互斥的(即同时只能选择一个方案)且无资金限量,你应该如何决策?为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选择项目A。
因为在无资金限量的情况下,利用净现值法在所有的投资评价中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利用内部报酬率在互斥选择决策中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解析] 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贴现率应参照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但在实际进行项目投资分析的时候,贴现率往往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实际的贴现率会因为通货膨胀、市场物价、货币流通、当地的投资环境、投资风险等因素导致其比银行利率偏高。这就是说,资金对于企业来讲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的资金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现在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在贴现率高于基准利率的情况下,对原来可行的方案会带来什么影响,是否会导致原来可行的方案在新的贴现率下不可行。针对这种问题,需要引入内部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指标来进行解决。
所谓内部报酬率,是一种能够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计算内部报酬率的内插法公式为:
问答题 在事件3中,监理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阐述需求分析的目标和需求分析阶段研究的对象。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监理的做法不正确,签发的监理通知单也应该报建设单位(业主单位)。
需求分析的目标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约束和软件同其他系统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需求分析阶段研究的对象是软件项目的用户要求。包括:必须全面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但又不能全盘接受所有的要求;要准确地表达被接受的用户要求,只有经过确切描述的软件需求才能成为软件设计的基础。
当然如果从另外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分析得出监理的做法正确,而且整个分析结果很严谨的话,同样可以得满分。 [解析] 要求考生回答需求分析阶段的目标和需求分析阶段研究的对象。
收集和分析用户的要求的过程称为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生命周期中重要的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对用户的要求进行需求分析,其结果是否准确地反映了用户的实际要求,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设计,并影响到设计结果是否合理和实用。计算机软件工程是一个问题求解活动,通过和用户的协商揭示并分析客观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把整体需求化整为零,分步实施。为了开发出满意的软件系统,开发过程应该分为两大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正确地确定问题,即明确地确定用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形成关于目标系统的规模和报告;第二阶段才是为问题寻找合适的解答。
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软件开发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和讨论,准确地获取用户对系统的具体要求。分析并理解用户究竟要求系统做什么。在正确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软件开发人员还需要将这些需求准确地以文档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设计阶段的依据。
由于一个项目的参与者既包括软件设计开发人员,又包括用户,用户熟悉本身的业务但不熟悉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人员熟悉计算机技术但不了解用户的业务,软件开发人员习惯用数据结构、程序结构、编程语言等方式来讨论间题,而用户不能确切地理解这些概念,在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往往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双方交流时存在着隔阂。在需求分析过程中,他们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否则就可能会给软件的开发留下隐患。一方面,软件设计人员应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与用户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户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软件设计人员的工作。为了保证需求阶段能够提出完整、准确的系统逻辑模型,开发人员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全面了解用户的需要,绝不能在需求模糊的情况下仓促进行软件的设计和编程。
由于需求分析研究的对象是用户对开发项目的要求,在信息系统工程中,所谓用户要求(或称需求)是指系统必须满足的所有性质和限制。用户要求通常包括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可移植性需求、安全保密要求、开发费用、开发周期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其中功能要求是最基本的,主要说明了待开发系统在功能上实际应做到什么,它又包括数据要求和加工要求两方面。
充分地理解了用户的要求之后,用户和软件人员要将共同的理解明确地写成需求说明书,它是用户要求的明确表达。
如前所述,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建设最关键的一步,需求分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因此,如果监理单位发现承建单位的需求分析工作不到位,存在着重大的质量隐患,可以签发监理通知单报承建单位,责令承建单位整改。如果认为问题极为严重,甚至可以向承建单位发停工令。但是,前提是必须通知建设单位,与建设单位进行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