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

阅读古诗《草》教学片段,谈谈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借鉴意义。
师:回家后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奶奶听?(众生举手,师请一男生到台前)现在我当你的奶奶,奶奶没什么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哟。
生:奶奶,我背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都烧光了,可第二年它仍然能长出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冬天就干枯。
师:你真棒,奶奶明白了。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正确答案】

①案例中坚持了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又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②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真正实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模式。
③案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回答给出肯定的回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激励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