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是初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对分数的进一步抽象。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整式的运算,而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分式的运算、解分式方程奠定基础。本节对学生的要求是①了解分式的概念;②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③学会判断分式何时有意义。
    请根据题干完成下列教学设计:
问答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教学重点:①介绍分式的概念,学生学会判断什么是分式;②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写出分式。

  教学难点:①分式的值为正数、负数的条件以及建立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②根据题意列出分式;③学生掌握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答案解析】

问答题   请设计本课的课题引入片段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课题引入

教师课件出示如下问题。

问题1:已知A车的速度为n km/h,B车比A车每小时多行驶20km,①A车2小时行驶______km,B车2小时行驶______km;②如果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为m km,那么从甲地到乙地,A车和B车所用的时间各为______h。

问题2:期中考试,小明语、数、英三科的成绩分别为80分,a分,70分,那么他三科的平均分为______。

问题3:长方体的体积为100,长为a,宽为b,则高为______。

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把上面所得的式子按“已学”和“未学”进行分类,讲出知识点。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后小结:A车2小时行驶2n km;B车每小时行驶(n+20)km,2小时行驶2(n+20)km这是我们学过的“整式”的知识;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为m km,则从甲地到乙地,A车用时,B车用时,这个式子没有学过;小明三科的平均分为,这个式子没有学过;长方体的体积V=abh(h代表高),则长方体的高为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为落实上述教学目标,结合第二小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
【正确答案】

教学片段

  一、认识分式

  活动一:教师让学生观察引入环节中课件出示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分式”和“分数”及“整式”的异同。(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做适当评价)

  教师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数,而问题2的答案中分子是含有字母的式子,分母是数;问题1的第2问分子和分母都有字母,问题3的答案中分子是数,分母是字母。整式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统称,不涉及分母和分子。

  教师讲授: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作分式。和分数一样,分式中A叫作分子,B叫作分母。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结合“分式”的概念,找出课件问题中的分式。

  教师订正结果:问题3中的。问题1第二问中的都是分式。

  活动三:教师课件出示如下问题,让学生找出“分式”。(学生自主作答,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问题:

  订正结果:都是分式;是分数不是分式;不是分式,因为其分母不舍字母;7a+3b+2是多项式,其中2是常数项;2n是单项式。

  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提出问题1: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分式呢?

  (结合旧知,指出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

  提出问题2:分式一定有意义吗?使其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活动四: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做适当评价)

  订正结果:要使有意义,必须使分母3x≠0,即x≠0;

  要使有意义,必须使分母x-1≠0,即x≠1;

  要使有意义,必须使分母5-3b≠0,即

  要使有意义,必须使分母x-y≠0,即x≠y。

  提出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零?

  活动五:教师请几名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情况,做适当评价。

  预设有学生回答:当x=-y时,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x,y≠0时,上述结果成立。

  教师小结:要使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分母表示除数,由于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也就是形如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