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知识沟”理论的含义 “知识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2)“知识沟”理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为了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问题,美国政府制作了一部题为《芝麻街》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然而研究发现,尽管《芝麻街》播出后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这部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系列片,实际结果却是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沟”理论假说。 (3)“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蒂奇诺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②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a.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差异,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b.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c.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d.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f.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3)“信息沟”和“数字鸿沟” ①信息沟 “知识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信息沟”。早在1974年,N.卡茨曼就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 c.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明显。 ②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后来的学者认为,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 A(Access)——指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个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B(Basic skills)——指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C(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 D(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会造成人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