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题目:中西绘画语言的不同
2.内容:
我国的传统绘画是中国画的一套工具;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代表。中国画是表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西画是表达” 我眼中的世界”的。中国画是以表达一种意境为主的,是表现精神的;西画是以表达现实为主的,是表现物质的。
3.基本要求:
(1) 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房用品的魅力;
(3)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最少设置2个有效提问;
(4)讲解过程中配合板书。
[试题——答辩]
1.你最喜欢的中国山水画作品是哪幅?
2.请说一说你在本课中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视频播放几幅中外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提出问题:下面有几幅作品,你能否谈谈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导出本课课题——《中西绘画的不同》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中西人物画造型的比较
通过对比《李白行吟图》与《蒙娜丽萨》《倒牛奶的女仆》等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绘画主要以线条和笔墨塑造人物形象;西方绘画主要以色彩和明暗塑造人物形象。
环节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1) 多媒体展示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作品。提问:同学们分析两幅作品的完整度有何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却多有留白处。为什么?中西方绘画构图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西方的风景画画面形象色彩逼真,完整。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空间表现手法:虚实相生。西方一焦点透视。
表现方法: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中国—散点透视。表现方法:虚实相生,三远法。
环节三: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比较
(1)播放中国画《双喜图》和油画《兔子》提问:①这两张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②这两张画中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和感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教师总结:西方绘画中,“写生 ”是以实物为对象进行绘画的一种方式;中国画中” 写生”主要是指" 写物之生意”,描绘形象的生动效果,不是绘画方式,而是画面效果。
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主要通过描绘物体的光线、颜色、体积、空间等,把景物的客观之真与理想之美相结合,最后形成画面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画家主要是借助花鸟的形象和笔墨意趣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情怀。
(2)明代徐渭的绘画作品《墨葡萄》或《菊竹图轴》以及画家的生平事迹,学生进行分析探讨:结合绘画作品的墨色变化进行分析。教师总结:绘画作品中体现的墨色变化,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3) 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书画同源”
展示图片:《篆书》《竹》《菊竹图轴》
“书画同源”讲述的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大问题,它不只存在于花鸟画中,在其他中国绘画种类例如:人物画,山水画中同样存在。它包含以下几方面:?
a.书法和绘画的工具相同——毛笔墨汁
b.水墨画的用笔和书法相同
c.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三)分享评价
多媒体展示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希施金的《麦田》等作品,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喜欢的作品,针对中西绘画的内容。绘画语言进行赏析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评价,积极鼓励和表扬学生。
(四)小结拓展
教师针对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表扬,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课下搜集中国近代中国画的资料,下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答辩]
1.你最喜欢的中国山水画作品是哪幅?
[参考答案]
我很喜欢山水画,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其中最喜欢的还是《早春图》。《早春图》是郭熙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其绘画理论的体现。画面描绘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全图以全景式构图与三远法相结合,突出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 卷云皴"。树木枝干、枝Y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 蟹爪枝",是他常用来表现树林的符号。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点。
2.请说一说你在本课中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参考答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在导入环节,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动脑思考,动口发言。其次,在课程进行中,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能够带动平时不愿发言的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单单只是体现在某一个环节,而是贯穿整个课堂中,所以无论是课堂的设置还是组织形式,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