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有人认为,给贫困地区以物质形式的扶持,还不如投入资金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是长久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目前,我国在扶贫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的扶贫在方式上主要是以直接给予金钱物质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和给予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造血式扶贫两种方式。输血式扶贫在特困地区显然有必要性,但更需要加强的是欲脱贫地区的造血功能。
首先,输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给予物质扶持不可或缺。中央政府直接通过各基层政府把粮食、衣物或现金等分配给贫困农户,通过各种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能够在短期内较快帮助贫困人口渡过危急时刻。这对于无法参与生产建设而只能依靠救济生存的弱势群体,包括年迈老人、弱小儿童、残疾病患等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扶贫不应只“输血”,还更应该强调“造血”功能,在扶贫的主战场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势在必行。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存在一些弊端,在农村一些低保户过度依赖低保救助金,有就业机会也不善利用,成了社会的“寄生虫”;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扶贫上习惯于消极地救济而忽视积极地扶持,将扶贫当作施舍,给物给钱了事,很难对贫困地区进行积极长远的扶助。造血式扶贫,能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长远发展,能减少“返贫”情况出现,使扶贫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给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让他们的脱贫愿望早日实现。
推进扶贫建设,必须找准着力点、选准切入口,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以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真正让贫困地区脱贫,让这些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首先,各地将必要的扶贫经费纳入预算,并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扶贫资金长期投入稳定机制;其次,重点加大省财政对特困地区和重点方面补偿力度,例如增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补贴,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等;再次,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可以依托“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开展常态性募捐工作,探索建立健全慈善奖励制度;最后,完善扶贫资金运行机制,加强对扶贫开发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和审计,确保扶贫开发资金安全并发挥效益。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例如小电排站、小山塘、小灌区等。其次,加强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发展与旅游、产业开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开发当地特色资源,设立扶贫项目。再次,还要加强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建设,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以及就业能力。例如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鼓励大学生支教;推进公共文化宣传教育,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最后,加强公共就业方面的服务,完善就业失业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水平。
相信只有从单纯供钱供物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保障基本生活、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人口素质等为一体的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扶贫,贫困地区才能摆脱贫困进入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