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即“钻石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教授在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提出。波特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他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他将其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内获得国际成功。波特认为一国在某个行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四个决定因素和两个外部力量。
(1)决定因素:
①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等要素两类。初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工、债务资本等)既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先天条件;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尖端学科的研究机构等)这些要素是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创造出来的要素,一个国家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波特还把生产要素分为通用要素和特殊要素两类。通用要素包括高速公路、融通资金、大学一般专业的毕业生,这些要素可以为不同行业所公用;特殊要素是指应用面很窄的专业人才、专门设施和专门知识。特殊要素往往比通用要素在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更重要,因为特殊要素的创造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投资,而且供给更有限,公开市场交易更困难。
②需求条件。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需求特征。若本国消费者老练、挑剔、需求层次高,则有助于相关产业改进产品质量、性能、服务以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b.需求规模与需求拉动方式。一个市场需求若相对较大,使得企业足以发挥规模经济,则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c.本国消费者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其服务的厂商就会相应地走在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
③相关和辅助产业。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往往会为企业带来新的资源、技术、与竞争方法,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升级。各支持性相关产业之间密切合作,会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
④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状态。各个国家由于环境不同,需要采用的管理体系也就不同,适合一国环境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对稀缺人才的占有量,企业组织形式是企业战略实施的载体和竞争能力集成的具体方式。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将迫使国内企业更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持久、独特的优势地位。从而有利于该国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确立。
(2)外部力量:
①机遇。机遇包括重大新发明,技术革新,投入成本的剧变、外汇汇率的突然变化、突发的世界性或地区性需求、战争等。机遇或偶然会造成非连续性,使竞争地位发生了变化,使以前的竞争优势失效,而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中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
②政府。政府对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在对四种主要因素的引导和促进,从而对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对市场加以干预、制定教育方针等以影响要素条件;通过确定地方产品标准、制定规则等影响需求条件;政府也能以各种方式决定相关产业和影响产业的环境,并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组织和竞争状况等。
(3)各外部力量与决定因素的相互关系:波特的理论突破了以往国际贸易对单一要素的考察,强调了国家优势是由多个要素相互增强影响的。一国在某个行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四个决定因素和两个外部力量。外部力量可以通过影响决定性因素,进而影响国家的竞争优势。
(4)该理论对现实国际贸易活动的解释意义:
①该理论指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在于竞争,在于优势产业的确定,而这一切都是由四个基本原则和两个辅助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突破了以往国际贸易对单一要素的考察,强调了国家优势是由多个要素相互增强影响的。
②该理论所倡导的一国必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视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等,对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③该理论对解释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国际贸易格局、新现象等现实问题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指出了现实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策略不是基于单一要素而成,而是基于多种要素综合权衡而构建的,故而该理论是对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进一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