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丰富的和独特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①主动建构性。面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或新问题,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即需要付出高度心理努力的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的认知活动。
②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③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
(3)教学观
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