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给定材料:
李老师是一名高一物理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他采用了多种方法。开学第一堂课,李老师就通过介绍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后来有陆续介绍了与物理有关的专业的良好就业前景,如机械专业、电子专业等。有的同学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暗下决心要学好物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有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于是李老师找这些学生谈话,引导他们对考试失利进行积极的归因,重拾学习的信心。

多选题

学生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学好物理,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 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 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 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是 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这种动机很具体,但不够稳定,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 化。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 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想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世界观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稳 定性和持久性选 BD。

多选题

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包括(     )。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 动性等都与学习动机有关。
学习动机的作用:
(一)引发学习行为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 学习行为。
(二)维持学习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 还是半途而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 持认真的态度和坚持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的毅力,而学习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则缺乏学习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三)定向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 指向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目标而努力学习。
(四)调节学习行为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 强度时间和方向。如果行为活动未达列既定目标、动机还将驱使学生转换行为活动方向以达到既定目标。 选 ABCD。

多选题

根据成败归因理论,李老师可以从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等因素帮助学生对考试失利进行归因。这些因素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维度,他们是(     )。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维纳认为可从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三类: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 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维纳经过研究发现,一般人将自己行为成败的原因主要分 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选 ABC。

多选题

为了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李老师引导学生对考试失利进行积极归因的是(     )。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投入的努力。若学生认为失败是由于不努力造成的,即如果自己努力学习,确实有能力取得成功,则他 们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若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也就是说,即使努力也不能 成功,则他们很容易放弃,尽管有些任务是他们以前成功地完成过的。研究表明,后一类学生很容易产 生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多选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李老师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 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 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 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 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 的。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运用竞争时需要 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2)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 行竞争:(3)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4)提供团体竞争;(5)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 体的自我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