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题

六、根据以下情境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披着民间“高利贷”外衣,通过“虚增债务”、“收取高额费用”、“软暴力”等方式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套路贷”新型犯罪。下图是“套路贷”犯罪的常见手段和犯罪过程。

多选题

根据该图,认定犯罪嫌疑人行为涉嫌的罪名有:

【正确答案】 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常识。

“套路贷”是以“借款”为名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其犯罪的基本特征:一是制造民间借贷假象。二是制造银行流水痕迹,刻意造成被害人已经取得合同所借全部款项的假象。三是单方面肆意认定被害人违约,并要求被害人立即偿还“虚高借款”。四是恶意垒高借款金额。五是软硬兼施“索债”,或者提起虚假诉讼,通过胜诉判决实现侵占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财产的目的。

A项错误,《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本题中,李某不属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构成本罪。

B项错误,《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逃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五年内因逃税受过刑事处罚又逃税或者因逃税受到两次行政处罚又逃税的行为。”李某签订阴阳合同的行为,不构成逃税罪。

C项正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套路贷”的“借款”是侵吞被害人财产的借口,本题中李某“交付借款后又立即要回虚高部分”,是其采取欺骗的方法侵占被害人财产(虚高部分)的行为,涉嫌诈骗罪。

D项正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因此,“强行索债”涉嫌敲诈勒索罪。

故正确答案为CD。

多选题

2018年7月5日,公安机关接到该辖区郑女士的报案,称李某对其实施了“套路贷”犯罪。民警针对郑女士的报案开展了调查。根据上图,下列民警查清的事实中,不能作为立案依据的事实是: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程序法。

A项正确,李某与郑女士签订的虚高借款合同,是“套路贷”犯罪的常见方式之一,能证明李某实施“套路贷”行为,李某涉嫌诈骗罪,该事实是立案的依据。

B项正确,李某与郑女士存在银行转账的事实,能证明李某将钱转转给了郑女士,而非郑女士虚假报案,是李某实施“套路贷”的手段之一,,是立案的依据。

C项错误,郑女士与李某的债务到期后是否按时还款,不是“套路贷”犯罪的立案依据,因为郑女士是否按时还款不影响“套路贷”犯罪的定性,只要具有虚高借款合同、纠缠的方式强行要债、取得比借款高一倍甚至多倍的非法所得等因素,就构成“套路贷”犯罪。

D项正确,李某多次在工作期间到郑女士单位纠缠索要债务的事实,能证明李某通过纠缠的方式强行要债的行为,李某的行为涉嫌敲诈勒索罪,是立案的依据。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多选题

近期,频发的“套路贷”犯罪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就此,电视台《平安在线》栏目组记者到公安机关,对郑女士被骗一案进行采访,公安机关最恰当的做法是: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公安基础知识。

电视台对郑女士被骗一案进行采访,是对正在侦办的案件进行采访,为不影响案件侦办,其中许多内容需要保密。但是如果记者对“套路贷”类型犯罪进行采访,不涉及保密信息,可以提醒广大群众,谨防受骗。

A项错误。介绍“高利贷”和“套路贷”的区别,揭示“套路贷”的犯罪目的和本质对于提高防骗意识作用微小,且郑女士被骗一案的原因关联很小,做法不恰当。故此项错误。

B项错误。向记者详细介绍案情,“以案说法”,提醒群众预防受骗,可能泄密,影响案件侦办, 故此项错误。

C项正确, 对正在侦办的案件进行采访,影响案件侦办,以具体案情需要保密为由,婉拒记者采访的做法恰当。故此项正确。

D项错误。通过电视媒体告知群众,借贷引发问题应优先通过诉讼解决,“套路贷”属于违法犯罪,不是民间借贷纠纷,应由公安机关管理, 而不是优先通过诉讼解决,故此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