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失写症”成为“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

【正确答案】

【佳作展台】

“键屏”正当时,“书者”已黯然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莫可阻挡。孙中山曾高呼:“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信然!时代如此,“书者”亦如此。

书者,中华书写、书法之谓也。运诸日常,乃书写;用诸艺术,乃书法。按乎史籍,书写盛行,书法亦昌;书写式微,书法亦颓。要言之,书写、书法昌茂之时,即为“书者”盛于日常之代;书写、书法颓微之时,即为“书者”衰于日常之代。

仓颉造字,文明薪传;蔡伦制纸,文化荣茂。汉字结构其形意,汉纸舒适其张纳,汉墨淋漓其情色,汉笔泼洒其精神。故在毛笔书写之古代,人们以形、意、神融契之,创造世界文明瑰宝之中华“书者”。纵然近现代西风东渐,硬笔书写盛行,国人亦得以毛笔技法融入其中,将传统中华“书者”秉承发挥。

    但,斯亦明日黄花罢!

    审视古今中华“书者"之盛衰,其要莫不在"适用”二字。适用于世,则荣;非适于世,则微。“文房四宝”于古代、近代乃日常之物,故“书者”盛乃必然。又以古代科举极重“书者”,严限以正楷应制。唐“以书判取士",非“楷法道美”不得授官。明清阅卷,多以“书者”优而取。此风影响诸学,则是自蒙童始,规之以严格之“书者”训练,以求写得一手好字。加之中华“书者”涵育数千百年,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基因。九州四海之内,擅“书者”莫不受人高看,虽耕夫贩卒概莫能外。“书者”如此适用于世,焉得不盛?

    然,俱往矣!世易时移,当今之世,乃“5G”“无纸化”“移动支付”"人脸识别”“人工智能”之高科技时代。植根于古老农耕文明之上的“书者",其"适用"之环境已然消逝。"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转成温情脉脉之文化思忆。纸张手写,靡时耗材,颇难适用当世。键盘与触屏亦渐步“语音”替代之境。而盛世中国,正宏图“工业5.0”!

    键屏”正当时,“书者”已黯然。斯往矣!勿挽哉!

  “书者”乃中华之国学,挽之不可,仍需珍存。一国之别于他国,实因其有别于他国之文化。国学即一国文化之血脉,须世代延绵而不可断绝。绝其国学者,乃无根之国,焉得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故为国运计,需秉传“书者”不渝。而文化之本,在于教育。于学校教育,规之以“书者”传授及考试,以养其“适用”之土壤;于社会教育,倡行中华“书者”,以扬其“适用”之风气。如此,“书者”庶几珍存也欤!

  “键屏”正当时,“书者”已黯然。国之人,勉之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