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在网络等新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被××”的表述现象,如“被自杀”“被小康”“被就业”“被失踪”等等。下面是一则网络新闻报道:
2009年2月,江苏省对南通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标准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意”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以下的群众,一夜之间“被小康”了。
从汉语语法角度看,这类的“被××”说法是典型的生造,但从这种生造现象之所以能广泛地见于媒体语言之中,必定其来有自。请从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就这一语言现象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无“被××”是在网络等新媒体上流行起来的新词语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但从语法角度来看,“被××”属于生造词范围。这类词语的产生有其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原因。
从语法结构上来看,“被××”可以分为三类:“被+动词”“被+名词”或“被+形容词”。
(1)“××”为动词
这一类又可分为两项: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①当“××”是及物动词,如“被代表”“被赞成”等。
②当“××”是不及物动词,如“被自杀”“被就业”等。
(2)“××”为名词
当“××”为名词,如“被艾滋”“被潜规则”等。
(3)“××”为形容词
当“××”为形容词,如“被幸福”“被寂寞”等。
这几类词在表示动词含义并作谓语时是主语主动做出动作,一般情况下不加“被”,但在“被××”的生造词中,也做被动,表示主语被动承受的状态。这类词一般是用没有时间属性和离散属性的词语充当。这种不合语法的被动结构实际上是用这种语法矛盾来表达讽刺和批判。
从社会心理上来看,“被××”结构表达了强烈的语气,主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首先,对社会强权机构滥用职权的不满和隐性批判。公民通过这一结构所反映出自身权利受到侵犯,自主权利得不到保障,从而对社会机构不信任的心理。
其次,表达了一种被迫心理,是“被迫性”的体现。
最后,是“被迫性”的一种无奈的情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