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数据对出版业的影响。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 有典型的“4V”(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特点,即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性。大数据 时代的数据处理策略有三大转变: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
大数据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更大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为出版业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大 数据强调相关关系,重视总体数据,宽容数据中的“噪音”,实时地发现其中从未被了解过的相关性现象和 趋势,挖掘并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改变了传统数据时代一味追求因果关系和精致化数据处理的思维习 惯。
(1)大数据便利了企业确定市场需求的过程,提升了策划、生产和服务的针对性,提高决策了效率。
传统文化生产组织(如书籍、杂志、电影生产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生产过剩的 文化产品,再重点推广其中某些产品,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不仅增加了成本,还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大数据思维要求我们抛弃以随机抽样和因果推论为典型代表的小数据思维。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实 时、准确、小成本地分析现有市场的潜在需求和趋势。这样,出版社不必再忙于传统市场调研的随机抽样 问卷调查,也不必再受制于调查得出的滞后的市场数据,更不必通过过剩生产的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出 版社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用户的产品偏好,从而相对定向地策划、生产出符合用户潜在需 求的文化产品。
因此,大数据分析可以让出版社将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和产品内容的个性化统一起来。出版社可以通过对用 户偏好的组合,将用户喜欢的作家、风格、题材类型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系列畅销书。这样不仅缩短了一 本书从策划到出版的时间周期,减少了生产成本,还极大降低了传统出版社之前所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和 风险。
(2)大数据还带来了有的放矢、精准营销的营销方式。
传统的文化产品生产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由于用于营销的资源是有限的,往往将资源重点分配于几个选 定产品,通过广告宣传和联系评论人(如书评人、影评人、乐评人)等造势手段,展开对新产品的营销活 动。由于文化产品的过量生产,营销资源并不能平等地分给所有产品。在传统的文化产品营销活动中,一 些产品由于缺少营销刚上市就“退市”,甚至一些被投入大量资源重点推广的产品,也可能因为不符合充满 不确定性的市场需求而遭遇“滑铁卢”。
因此,可以将大数据分析和社会化营销结合起来,将其用于制定新书的营销策略中:前期,通过大数据分 析潜在的市场需求和目标市场受众的特征,减少琐碎的市场调研,选定营销的目标圈子;后期,基于大数 据的分析结果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利用社交关系进行社会化营销。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专业化书籍,因 为在越是深层次的细分领域,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可能越不可取。
大数据分析既可以减少耗时,降低成本,还减少了小众书籍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的风险。另外,传统出版 对新书首印数的判断往往依赖于经验和简单的历史数据断,有很大风险。利用大数据分析加上社会化营 销,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
(3)大数据对出版行业提出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资源,为保证数据资源的来源和质量,必须站 在战略高度进行观念思维的转变,用先进理念引导群众养成新的消费习惯,对企业战略、经营模式、人才 制度等方面做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调整和转变。
其次,大数据时代对出版业的行业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中正在或即将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 问题难以避免,如何规范出版业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弥补缺失,引导行业朝良性方向发展是紧迫的现实 问题。
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下版权保护问题更加严峻。传统出版业有《著作权法》、《合同法》进行规范,而 在大数据时代存在许多领域是其没有涉及的,各种版权问题不断涌现,随时对社会群众的版权意识以及出 版业版权保护制度提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