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为了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养老金的支付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现行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然而, 在转制的过程中, 却出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其中, 个人账户的“空账” 问题就是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产生的。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已经存在近 3000 万离退休人员的背景下进行的, 由于目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没有来源, 要通过企业“统筹缴费” 解决, 而实际上, 在企业开始为在职职工进行个人账户积累的情况下, 已不可能再承担过高的“统筹缴费” 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实际养老金需要, 但老职工的养老金又是必须支付的,所以,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挪用目前已进入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 长期以来, 正是由于我国养老金实行这种混账管理的办法, 允许统筹基金、 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 个人账户因此成为“空账”。 据估计, 2004 年,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 已达 7400 亿元, 而且每年还会以 1000 多亿元的速度递增。
面对个人账户出现如此大额的空账问题, 很多人担心, 从在职人员个人账户抽调资金添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作法, 既不能解决当下入不敷出的问题, 同时也为未来的保障机制的健康运行埋下了隐患。 由于个人账户中没有资金, 待目前的在职职工退休时, 他们的养老金来源就又成了问题, 出路只能是继续挪用下一代人的个人账户资金, 拆东墙补西墙, 使“空账” 问题更加严重。
然而, 也有人说, 目前的个人账户“空账” 问题, 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个人账户只是一种支付方式, “空账”“实账” 都无所谓。 目前来说, 这种混账管理的方式是解决转制过程中所出现困难的最好办法, 并且, 按现行制度的规定, 职工退休后每月从个人账户部分获得的养老金为个人账户总储蓄额的 1/120, 这个积累额如果按照目前的平均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 是远远不能满足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的, 在职工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中也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 个人账户对于退休职工个人的影响程度并不大, 个人账户的“空账” 问题也就不足以被视为最严重的问题了。
问题:

我国个人账户“空账”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正确答案】

(1) 我国个人账户“空账” 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据案例进行分析, 我国个人账户“空账” 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部分积累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开始运转时“老人” 没有缴费, 在既往工作期间也没有缴费, 于是产生养老金历史债务。
②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时, 职工的缴费就不应该再用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但现在已退休者要支出的养老费用, 并没有列入政府公共开支计划中, 于是,“统账结合” 在实践中便变成了“统账混淆”, 出现了个人账户的所谓“空账” 运行问题。
③由于退休人员急剧增加, 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无法满足退休金的支付需求, 所以各地都采取了挪用个人账户基金去支付退休金的办法, 使个人账户的基金处于“空账” 状态, 亦即必要的改革成本没有支付, 为保当期发放, 不得不动用本应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 导致个人账户“空账” 运行。
(2) 解决问题的建议
①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 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基金, 从本质上要求分开管理。 应划清两者界限, 将发挥保障职能的社会统筹从个人账户中分离出来, 形成两个独立的支柱。 割裂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分开在资金上的联系, 实行分账管理, 单独核算, 可以有借账关系, 但借还关系要分明, 也就是说社会统筹不能理所当然地不明不白地花个人账户的钱。
②加快进行个人账户基金的资本化管理运营。 国际经验表明, 如果不能对庞大的积累资金进行有效的投资营运, 实现其保值增值, 那么个人账户仍然不是真正的实账。 要把个人账户真正做实, 个人账户基金管理规范化操作就至关重要。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应采取全部委托方式, 即建立受托人、 投资管理人和投保人分工负责、 互相制约的管理体制, 同时建立与之相应配套的风险监控制度。 通过资本化市场管理运营, 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可以达到投资回报率和风险防范兼顾的目的, 真正的解决“空账” 问题。
③采取多种措施筹集资金, 消化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 消化转轨成本是个人账户从“空账” 到实账的关键。单纯使用任何一种方式来筹集资金都无法消化巨大转轨成本,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筹措足够的资金, 筹集措施可以采用税收融资、 出售部分国有资产、 发行特种国债和福利彩票等形式。 要按照“增加的逐步增加, 减少的不减发”的原则, 确保新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和新老计发办法的平稳过渡。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