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述评。
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 两个标志性事件预示了这一研究的开端。 一是 1887 年美国学者、 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一篇《行政研究》 的文章。 二是 1926 年罗纳德∙怀特撰著了美国第一本大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以及 1927 年威洛毕撰著了另一本大学教科书《公共行政原理》。从此, 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 尤其在美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是从学派的角度对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的归纳和评价。
(1) 古典学派, 又称程序学派和制度学派
代表人物为: 程序学派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古典学派的研究出发点和目标是“效率和经济”, 注重行政程序、 组织结构和行政原理的研究, 研究着重于规划、 组织、 人事、 指挥和控制这些管理功能。
古典学派的研究主旨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工业的巨大进步产生的对管理的要求, 包括对政府公共行政的要求。
从管理角度产生的影响或许是首屈一指的。
(2) 行为学派
学派经历了一个从“人际关系” 到人类行为科学的发展过程。
①人际关系理论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 哈佛大学教授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用“社会人” 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 的概念, 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 认为在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要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也不能忽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霍桑实验开创的人际关系以及对人及其行为的研究在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②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说”。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 5 大类, 按先后次序分别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敬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③X 理论和 Y 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 麦格雷戈提出了 X 理论和 Y 理论, 这是两种分别建立在对人性不同假设基础之上的理论。X 理论的人性假设是恶, 认为人生来好逸恶劳, 没有上进心, 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建立在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上。基于对人的这一认识, X 理论主张采用监督和控制的手段来进行管理。 Y 理论则认为人性本善, 认为人并非天生好逸恶劳, 只要给予鼓励和机会, 人们能负起责任, 大多数人有一定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④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一种有影响的有关人的激励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 包含保健因素的事件能导致人们对工作不满意, 这是因为人具有避免不满意的需要, 因而它不起激励作用; 而包含激励因素的事件能导致人们对工作满意, 因为人具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和受到激励的因素与产生工作不满意感的因素是彼此独立、 各不相同的。 同时, 这两种感受也不是互相对立的, 即工作满意感的对立面不是工作不满意感,而是没有工作满意感。 该理论提倡用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激励人们。
此外, 佛罗姆的期望理论、 豪斯的目标——途径领导理论等也都是有影响的激励理论。
(3) 决策学派
①理性决策理论
西蒙在 20 世纪 40 年代出版的《行政行为: 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 一书开创了对决策的研究。 西蒙认为, 如果把所有理论都考虑进去, 那么, 决策是行政的中心。 在他看来, 管理就是决策。 政治现象和决策数量从上层到下层都存在, 它们在高级领导阶层尤其重要。 西蒙的决策理论综合了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 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逻辑学、 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方面的成果, 将它们熔于一炉, 在整个管理学中独树一帜。 西蒙不同意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 认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 因而主张以“满意” 来取代理性决策模式追求的最佳。
②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的制定是对以往政策的小小修正而已。 政策上大起大落的变化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③综视决策模式
埃佐尼的综视(又称混合扫描) 模式是一种将理性模式与渐进模式结合起来的模式。 这一模式把决定区分为根本性决定和非根本性决定, 渐进方法适用于非根本性决定, 而在涉及根本性决定时, 理性决策模式则更适用。这两种方法一起使用时, 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4) 系统学派
①组织系统理论
切斯特•巴纳德是第一个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的理论家。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它包含着三个要素: 协作的意愿、 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他把自己的贡献主要归结为一些“结构性” 概念和“动态性” 概念, 他认为主要的结构性概念有个人、 协作体系、 正式组织、 复合正式组织以及非正式组织。 主要的动态概念有自由意志、 协作、 信息交流、 决策过程、 反动态均衡。 他是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者, 也是均衡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组织通过向个人提供刺激, 以使个人作出回报, 从而使组织和个人之间维持一种均衡, 组织的管理在于维持这样一种均衡。
②20 世纪 60~70 年代, 系统理论又引发出两大理论:
a. 生态理论, 里格斯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里格斯认为行政生态要探讨的是各国的具体国情如何影响并塑造该国的行政, 反过来, 公共行政又是如何影响该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 他勾勒了三大行政模式, 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并从经济、 社会、 沟通网络、 符号系统和政治架构五个因素分析它们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b. 权变理论, 认为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理论, 管理都是因时、 因人、 因条件而发生变化的。 在权变理论方面较有影响的有卡斯特的用权变观点对组织的分析, 以及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式。
(5) 经济学家的贡献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 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对西方的公共行政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①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 他的行为动机是自利的、 行动上又是理性的, 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达到这样一种状况: 它不否认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 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 而要做到这一点, 要靠政治市场上“看不见的手” ——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 这一观点也引发了对政府作用和职能的限制。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择的自由、 相互交易和合作的自由, 国家的作用就是通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来保证人们的这种自由。 如果要改变政治活动的效率, 其途径只能是改变游戏规则。
②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共有四大部分, 即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理论, 同样为分析政府和行政问题提供了一种颇有价值的分析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 如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制度需求、 制度供给、 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已经广泛地被运用到了对行政问题的分析中。
(6) 新公共管理改革
这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是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在 1979 年上台为其开端的, 而后波及了其他西方国家。这一改革的背景和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推动力; ②社会和人口因素的变化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推进剂”; ③传统官僚体制(科层制) 的失效和政府职能膨胀引起的财政危机为改革提供了直接的动因; ④工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兴起的另一个动因; ⑤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一种“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