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A公司和B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A公司于2008年3月31日向 B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款为200000元,增值税额为34000元。当日收到B公司签发的带息商业承兑汇票一张,票面年利率为6%,该票据的期限为6个月,并将购入的商品作为原材料使用,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
2008年5月31日,A公司因资金需要,持B公司签发的商业汇票到银行贴现,银行的年贴现率为9%,贴现收入存入银行。
2008年9月30日,A公司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因B公司的银行账户无款支付,贴现银行将已贴现的票据退回A公司,同时从A公司的账户中将票据款划回。
要求:
(1)编制A公司收到票据、票据贴现和银行退回已贴现票据的会计分录。
(2)编制B公司签发票据、中期期末计提利息和到期无力支付票据款注销应付票据的会计分录。
问答题甲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商品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额;商品销售业务为主营业务;销售实现时结转销售成本。除特别指明外,商品销售均属于非关联交易。2005年12月,甲公司商品销售业务资料如下:
(1)12月1日,与A公司签订协议,委托其代销一批商品。根据代销协议,A公司按代销商品协议价的5%收取手续费,并直接从代销商品款中扣除。该批商品的协议价为100万元(不含增值税),实际成本为80万元,商品已运往A公司。本月末,收到A公司开来的代销清单,列明已售出该批商品的 60%,同时收到已售出代销商品的代销款(已扣除手续费)。
(2)12月3日,与B公司签订合同,向B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格为 20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85万元。该合同规定,价税款的付款条件为2/10,1/15,n/30。商品已发出,款项于12月20日收到。
(3)12月5日,与C公司签订协议,为C公司定制一件商品。该协议规定:该件商品须单独设计制作,自协议签订日起2个月内交货;销售价格为80万元,由C公司于本月末前预付。本月末,甲公司收到C公司的预付款,并收存银行,该件商品尚未完工,已发生的生产成本为35万元(其中,生产人员工资5万元,原材料费用为30万元)。
(4)12月10日,收到D公司来函,要求对当年10月1日所购商品在价格上给予10%的折让。经查核,该批商品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甲公司同意D公司提出的折让要求。12月15日,收到D公司交来的索取折让证明单,并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支付折让款项。甲公司在该批商品售出时,已确认销售收入200万元,并收到款项。
要求:编制甲公司12月份发生的上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应交税金及附加”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
问答题甲股份公司本期末持有以下存货: (1)材料A,为生产而储备,库存成本20万元,现市价购买19万元,A材料生产产品加工费用预计10万元,产品售价预计35万元,销售税费预计3万元。 (2)材料B,为生产而储备,库存成本40万元,现价购买36万元,B材料生产产品加工费用预计16万元,产品售价预计60万元,销售税费预计6万元。 (3)材料C,为销售而储备,库存成本10万元,售价预计13万元,销售税费预计1万元。 (4)产品D,全部按照合同为乙公司生产,成本48万元,合同售价52万元,相同商品市场售价48万元,预计销售税费均为5万元。 (5)半成品E,库存成本80万元,进一步加工成本为10万元,该存货按照合同为乙公司生产占50%,合同售价50万元,预计销售税费2万元,另外50%对外出售,预计售价46万元,预计销售税费2万元。 要求:将表1填完整,计算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 表1 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计算 单位:万元 存货 材料 成本 材料 售价 材料可 变现净值 产品 成本 产品预 计售价 产品可 变现净值 期末 计价 材料A 20 19 35 材料B 40 36 60 材料C 10 13 * * * 产品D * * * 48 52 半成本E(50%) 40 * 50 半成本E(50%) 40 * 46
问答题甲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商品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额;商品销售业务为主营业务;销售实现时结转销售成本。除特别指明外,商品销售均属于非关联交易。2005年12月,甲公司商品销售业务资料如下;
(1)12月1日,与A公司签订协议,委托其代销一批商品。根据代销协议,A公司按代销商品协议价的5%收取手续费,并直接从代销商品款中扣除。该批商品的协议价为100万元(不含增值税),实际成本为80万元,商品已运往A公司。本月末,收到A公司开来的代销清单,列明已售出该批商品的 60%;同时收到已售出代销商品的代销款(已扣除手续费)。
(2)12月3日,与B公司签订合同,向B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格为 20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85万元。该合同规定,价税款的付款条件为2/ 10,1/15,n/30。商品已发出,款项于12月20日收到。
(3)12月5日,与C公司签订协议,为C公司定制一件商品。该协议规定:该件商品须单独设计制作,自协议签订日起2个月内交货,销售价格为80万元,由C公司于本月末前预付。本月末,甲公司收到C公司的预付款,并收存银行,该件商品尚未完工,已发生的生产成本为35万元(其中,生产人员工资5万元,原材料费用为30万元)。
(4)12月10日,收到D公司来函,要求对当年10月1日所购商品在价格上给予10%的折让。经查核,该批商品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甲公司同意D公司提出的折让要求。12月15日,收到D公司交来的索取折让证明单,并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支付折让款项。甲公司在该批商品售出时,已确认销售收入200万元,并收到款项。
要求:编制甲公司12月份发生的上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应交税金及附加”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
问答题某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年初数
年末数
本年累计数
应收账款
4000
4800
存货
6500
7100
流动资产合计
14000
17000
资产总额
24000
26000
流动负债
5200
5700
长期负债
4800
5300
所有者机益
14000
15000
营业收入
48000
营业成本
3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3000
主营业务利润
15000
销售费用
620
管理费用
800
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480(420)
利润总额
2000
净利润
1500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42000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3800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
问答题销售的核算 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发生下列商品销售的业务: (1)2007年1月20日,向乙公司销售商品一批,该批商品的成本为750 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1 000 000元,税款为170 000元。销售时已知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但为了减少商品积压,将商品销售给乙公司,乙公司作为原材料核算。 (2)2007年5月10日,得知乙公司经营情况逐渐好转,乙公司承诺近期付款。 (3)2007年12月16日,乙公司由于缺少现金,经与甲公司协商,以其生产的商品抵偿债务。商品的成本为800 000元,公允价值为900 000元(等于计税价格),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900 000元,税款为153 000元。甲公司取得该批商品后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不需要安装),抵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为900 000元。 (4)2008年1月20日,甲公司将固定资产(尚未计提折旧)进行交换,取得生产用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900 000元,税款为153 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不考虑处置固定资产的相关税费,此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甲公司的有关会计分录。
问答题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2008年至2009年对乙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乙公司)投资业务的有关资料如下:
(1)2008年3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200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份,另支付相关税费10万元。甲公司持有的股份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20%,对乙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并准备长期持有该股份。甲公司股权投资差额按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
2008年3月1日,乙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为9150万元,其中股本为5000万元,资本公积为1800万元,盈余公积为12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150万元(其中100万元为2008年1~2月份实现的净利润)。
(2)2008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度的现金股利100万元。
(3)2008年6月10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分派的2007年度现金股利。
(4)2008年11月1日,乙公司接受丙企业捐赠的一项新的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乙公司未从捐赠方取得有关该固定资产价值的原始凭据,该固定资产当时在市场上的售价为200万元(含增值税额)。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
(5)2008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400万元。
(6)2009年5月2日,乙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审议董事会于2009年4月1日提出的200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为: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分配现金股利100万元。该利润分配方案于当日对外公布。
乙公司董事会原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利润分配方案为: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分配现金股利。
(7)2009年,乙公司发生净亏损500万元。
(8)2009年12月31日,由于乙公司当年发生亏损,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降至1790.8万元。
要求:编制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分录(“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
问答题甲公司为电子设备生产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27%,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法定公益金(06年教材中取消了法定公益金)。甲公司2004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5年3月31日完成,在此之前发生的2004年度纳税调整事项,均可进行纳税调整。甲公司2004年度财务报告于2005年4月30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
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编制的2004年度"利润表"的"本年实际数"栏有关金额如下:
利润表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4年度 单位:万元
项 目 本年实际数
一、主营业务收入 12000
减:主营业务成本 840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20
二、主营业务利润 2880
加:其他业务利润 120
减:营业费用 160
管理费用 240
财务费用 50
三、营业利润 2550
加:投资收益 100
补贴收入 0
营业外收入 60
减:营业外支出 210
四、利润总额 2500
减:所得税 825
五、净利润 1675
注册会计师2005年2月份在对甲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审计中发现如下交易或事项,并假定以下交易或事项对甲公司均具有重要性。
(1)甲公司采用账龄分析法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经董事会批准,该公司自2004年1月1日起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进行了变更。甲公司将该项变更作为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核算,该变更使得甲公司2004年提取的坏账准备较按原比例计提减少了l08万元。2004年1月1日,甲公司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35万元。与此项变更有关的资料为:
账龄 应收账款金额 变更前计提坏账比例 变更后计提坏账比例
1年以内 1400 5% 0
1~2年 320 10% 5%
2~3年 30 30% 10%
3~4年 50 50% 30%
4~5年 20 80% 50%
5年以上 8 100% 100%
上述应收账款余额不包括应收关联方的款项。甲公司进行上述变更的原因主要是基于2004年赊销策略的改变。但注册会计师了解到的情况表明,该公司2004年销售产品仍采用历年沿用的合同条款,对其中关于赊销的政策未作任何改变,并且以往清理应收账款的资料表明变更前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基本上恰当。
(2)2004年12月31日,甲公司某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600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300万元,2004年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方余额为80万元;2004年度由于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该固定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在逐步减少,2004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250万元。甲公司对该事项未做出会计处理。如果未考虑减值准备因素的变化,该项固定资产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为320万元。
(3)2004年,甲公司将销售部门使用的产品自动包装设备的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直线法。变更折旧政策的理由是甲公司的销售部门了解到同类公司的同类设备都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会加大公司成本,不利于同行业竞争。
根据销售部门的建议,甲公司董事会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改按直线法对该包装设备计提折旧,并将该事项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了2004年期初留存收益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甲公司对该设备按直线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
折旧方法 至2003年末累计应计提折旧 至2004年年末累计应计提折旧
直线法 120 240
双倍余额递减法 240 420
据注册会计师了解,甲公司销售的该类产品最近两年在市场上销售份额占有很大优势,由于销售量大,对该设备的磨损程度也高于同类公司。甲公司变更上述折旧政策以后并不能反映其对该项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
(4)2004年10月30日,甲公司完成了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某营业大厅的内部重新装修,发生装修费用48万元;装修后该营业大厅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该营业大厅的剩余的租赁期为2年,装修估计可以使用3年。甲公司预计在剩余的租赁期内每年的使用程度大致相同,甲公司对自有的营业大厅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不考虑净残值)。甲公司将该项营业大厅的装修支出全部计入2004年11月的营业费用。
(5)甲公司2004年度向其子公司销售了100套电子设备,每套设备的售价为10万元(不含增值税,下同)。当年度甲公司销售给非关联企业的同类电子设备分别为:按每套设备5万元价格出售60套,按每套设备9万元出售100套。假定向子公司的销售符合收入确认条件,销售设备的款项尚未收到,甲公司销售电子设备的增值税税率为17%,并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该批设备的成本为600万元。甲公司按1000万元确认了收入,并结转成本600万元。
要求:
(1)对甲公司上述会计处理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对上述不正确的会计处理中涉及2004年度财务报表项目的编制调整分录 (涉及到以前年度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对所得税及利润分配的调整分录合并做出)。
(3)根据上述调整,重新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利润表”相关项目的金额。
问答题某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 单位:万元 项 目 年初数 年末数 本年累计数 流动负债 18000 29000 长期负债 9000 8500 流动资产 26000 90000 长期资产 15000 21000 营业收入 55000 营业成本 40000 三项期间费用 6200 其他利润 200 要求:假设没有其他事项,该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为2 970元,没有纳税调整和所得税差异。根据上述资料,按照杜邦分析法各指标的关系计算净资产收益率 (列出杜邦关系式,保留两位小数)。
问答题甲企业和乙企业均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企业因变更主营业务,与乙企业进行资产置换。有关资料如下:
(1)2007年3月1日,甲、乙企业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协议规定:甲企业将其建造的经济适用房与乙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交换。甲企业换出的经济适用房的账面价值为5600万元,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乙企业换出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000万元,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乙企业另行以现金向甲企业支付1000万元作为补价。假定甲、乙企业换出的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
假定不考虑甲、乙企业置换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
(2)2007年5月10日,乙企业通过银行转账向甲企业支付补价款1000万元。
(3)甲、乙企业换出资产的相关所有权划转手续于2007年6月30日全部办理完毕。
假定甲企业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乙企业换入的经济适用房作为存货核算。
要求:
(1)指出甲企业在会计上确认该资产置换的日期。
(2)编制甲企业与该资产置换相关的会计分录。
(3)编制乙企业与该资产置换相关的会计分录。
问答题乙股份有限公司对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某项存货有关资料如下: (1)1998年12月31日成本为15 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4 000元。 (2)1999年6月30日成本为2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8 500元。 (3)1999年12月31日成本为25 000元,可变现净值为24 500元。 (4)2000年6月30日成本为35 000元,可变现净值为35 50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存货期末及中期计提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问答题某企业是一家从事数码基材的企业,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2003年12月31日,该公司自行建成了一条生产线,建造成本为468000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936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
2004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360060元。预计未来现金现值为380000元。
2005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300000元,预计未来现金现值为296758元。
2006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额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290000元,预计未来现金现值为294650元。
假定固定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影响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2)2007年6月底,该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发生火灾。导致该条生产线报废。在清理过程中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4000元。收到残料变卖收入6000元。应支付相关税费1000元。
(3)该企业于2007年年末对另一些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发现一台设备漏计,没有入账。原价为3800000元。年末经批准入账。未提折旧和计提减值准备。
要求:
(1)作2003年12月31日建成生产线时的会计处理。
(2)计算2004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损失并作相关会计分录。
(3)计算2005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损失并作相关会计分录。
(4)计算2006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损失并作相关会计分录。
(5)作2006年6月底,发生的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6)作2007年年末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问答题某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年初数 年末数 本年累计数 应收账款 4000 4800 存货 6500 7100 流动资产合计 14000 17000 资产总额 24000 26000 流动负债 5200 5700 长期负债 4800 5300 所有者机益 14000 15000 营业收入 48000 营业成本 3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3000 主营业务利润 15000 销售费用 620 管理费用 800 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480(420) 利润总额 2000 净利润 1500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42000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3800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
问答题(一)
[资料] 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1999年、2000年债务重组和投资业务的有关资料如下:
(1) 1999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达成以下债务重组协议:甲公司以对乙公司的债权(应收账款)2000万元,转为对乙公司的股权,占乙公司股份总额的40%,并能够对乙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实施重大影响。重组协议当日生效,相关的股权划转手续也已办妥,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1999年1月1日,乙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为4750万元,其中股本为2500万元,资本公积为10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250万元(均为1998年实现的净利润)。
(2) 1999年1月1日,乙公司董事会提出1998年的利润分配方案。该方案如下:按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分配现金股利。对该方案进行会计处理后,乙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仍为4750万元,其中股本为2500万元。
(3) 1999年5月4日,乙公司股东大会通过199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该分配方案如下:按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分配现金股利100万元。
(4) 1999年6月9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
(5) 1999年10月5日,乙公司接受外单位现金捐赠,并由此确认资本公积200万元(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6) 1999年度,乙公司发生净亏损200万元。
(7) 1999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1900万元。
(8) 2000年1月4日,甲公司将其持有的乙公司股份全部对外转让,转让价款为1910万元。相关的股权转让手续已办妥,转让价款已存入银行。假定甲公司在转让股份过程中没有发生相关税费。
要求:编制甲公司上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假定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问答题(三)甲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商品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额;商品销售业务为主营业务;销售实现时结转销售成本。除特别指明外,商品销售均属于非关联交易。2005年12月,甲公司商品销售业务资料如下; (1)12月1日,与A公司签订协议,委托其代销一批商品。根据代销协议,A公司按代销商品协议价的5%收取手续费,并直接从代销商品款中扣除。该批商品的协议价为100万元(不含增值税),实际成本为80万元,商品已运往A公司。本月末,收到A公司开来的代销清单,列明已售出该批商品的 60%;同时收到已售出代销商品的代销款(已扣除手续费)。 (2)12月3日,与B公司签订合同,向B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格为 20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85万元。该合同规定,价税款的付款条件为2/ 10,1/15,n/30。商品已发出,款项于12月20日收到。 (3)12月5日,与C公司签订协议,为C公司定制一件商品。该协议规定:该件商品须单独设计制作,自协议签订日起2个月内交货,销售价格为80万元,由C公司于本月末前预付。本月末,甲公司收到C公司的预付款,并收存银行,该件商品尚未完工,已发生的生产成本为35万元(其中,生产人员工资5万元,原材料费用为30万元)。 (4)12月10日,收到D公司来函,要求对当年10月1日所购商品在价格上给予10%的折让。经查核,该批商品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甲公司同意D公司提出的折让要求。12月15日,收到D公司交来的索取折让证明单,并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支付折让款项。甲公司在该批商品售出时,已确认销售收入200万元,并收到款项。 要求:编制甲公司12月份发生的上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应交税金及附加”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
问答题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产品销售价格中均不含增值税额,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外的其他相关税费。2004年发生下列有关交易或事项:
(1)2004年1月1日,甲公司与其关联方签订受托经营协议,受托经营关联方的全资子公司D公司,受托期限为2年。协议约定:甲公司每年按D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或净亏损)的70%获得托管收益(或承担亏损)。2004年1月1日止,D公司的净资产为24000万元;2004年D公司实现净利润6000万元;2004年12月31日,收到从关联方汇来的托管收益1000万元并存入银行。假设D公司2004年除实现净利润外,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
(2)2004年12月10日,接受捐赠一台八成新的A设备。捐赠方提供该设备有关发票上注明原价为 150万元,为使该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发生运输费、安装费等4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12月20日,设备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假设甲公司对该设备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不考虑残值;税务机关允许该企业从2004年起,分5年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3)2004年12月18日,以B设备交换C材料。B设备的原值为100万元,已提折旧6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5万元;其公允价值为55万元。C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售价55万元(与公允价值相同),增值税9.35万元。另外甲企业支付补价10万元。
(4)2004年12月1日,到期商业承兑汇票一张,面值为120万元,年利率为5%,期限为6个月 (假设每月末计提票据利息)。由于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无力支付到期的票据款。12月30日,双方签订债务重组协议:豁免债务人的原票据利息,减免本金30万元,并将债务期限从重组日起延长2年,即至 2006年12月30日,延长债务期间,按债务余额的4%计算利息,到期时利息与债务本金一同支付。
(5)2004年12月26日,收到仓库通知,5月份销售的商品由于质量问题已退回并入库。退货款项尚未支付。该商品原售价50万元,增值税额8.5万元,成本40万元;原销售时享受的现金折扣为2%;假设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且税务部门同意开出销售退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要求:
为甲公司编制上述(1)至(5)项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会计分录中的金额以万元表示,经济业务(4)中须计算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
问答题收入的核算
甲企业为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按净利润的10%计提盈余公积。2007年发生有关收入的经济业务如下:
(1)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前发生一笔销售退回,退回上年销售的商品。商品货款为 50 000元,税款为8 500元,成本为30 000元。款项尚未收到,该企业对此项应收款按2%计提坏账准备。
(2)1月20日,向乙公司销售商品一批,该批商品的成本为750 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1 000 000元,税款为170 000元。销售时已知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但为了减少商品积压,将商品销售给乙公司,乙公司作为原材料核算。5月10日,得知乙公司经营情况逐渐好转,乙公司承诺近期付款。12月16日,乙公司由于缺少现金,经与甲企业协商,以其已用设备抵偿债务,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 053 000元(不考虑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甲企业取得该设备后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不需要安装)。
(3)销售商品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1 530 000元,税款为260 100元。货款的现值为1 346 271元,成本为1 200 000元。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货款分5年付清,税款一次付清。
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问答题华远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 A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305元/千克。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中期期末和年度终了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该公司2008年A材料的有关资料如下: (1)4月30日,从外地购人A材料10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300000元,增值税额为51000元。另发生运杂费1500元,装卸费340元(为简化核算,不考虑与运费有关的增值税的扣除)。各种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到达。 (2)5月10日,所购A材料到达企业,验收入库的实际数量为980千克,短缺的20千克系定额内合理损耗。 (3)由于该公司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导致上述A材料一直积压在库。A材料6月30日和12月31日的可变现净值分别为295000元和299000元。 要求: (1)计算A材料实际采购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 (2)编制A材料采购入库、中期期末和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
问答题A公司是一家大型物流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每年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2—2012年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 A公司于2002年12月31日购置一栋办公楼,买价为1000万元,相关税费34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0年,假定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无法合理分割。该房产预计残值收入40万元,预计清理费用6万元。A公司采用直线法对此房产提取折旧。税法认可此折旧口径。
(2) 2006年1月1日A公司将该办公楼对外出租,租期10年,每年初收取租金30万元,当天即为出租日。因同地段的房地产交易不活跃,无法合理获取房产的公允价格,
A公司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3) 2008年末因国家宏观调控,此办公楼发生事实贬值,预计可收回价值为550万元,预计使用期限未变,但预计净残值调整为22万元。
(4) 2010年初因A公司所在城市在此办公楼附近建开发区,带来周边房产交易活跃, A公司据此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改为公允计量模式.根据2010年初周边房产的市场价格推定此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
(5) 2010年末此办公楼公允偷值为1020万元:
(6) 2011年末此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1015万元;
(7) 2012年初A公司将该办公楼在房地产交易所出售,成交价为1300万元,营业税按5%计算,假设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根据上述资料,完成以下业务的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1) A公司购入此房产时;
(2) A公司于2006年初出租此房产时;
(3) A公司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每年初收取租金时;
(4) A公司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提取办公楼的折旧时;
(5) A公司2008年末提取办公楼的减值准备时;
(6) A公司2009年提取折旧的会计分录;
(7) A公司2010年初成本模式转为公允模式时;
(8) A公司2010年末因公允价值变动所作的调整分录;
(9) A公司2011年末因公允价值变动所作的调整分录;
(10) 2012年A公司处置此房产时。
问答题某企业拟投资购建一套新设备,有A、B两个备选方案,有关资料见下表: A、B方案资料表 年 A方案 B方案 年利润 净现金流 年利润 净现金流 0 50000 50000 1 0 10000 13333 30000 2 10000 20000 18333 35000 3 15000 25000 18333 35000 4 10000 20000 5 10000 20000 复利现值系数表 年 10% 22% 25% 40% 45% 0 1 1 1 1 1 1 0.909 0.820 0.800 0.714 0.690 2 0.862 0.672 0.640 0.510 0.476 3 0.751 0.551 0.512 0.364 0.328 4 0.683 0.451 0.410 0.260 0.226 5 0.621 0.370 0.320 0.186 0.156 要求: (1)根据上述资料,分别计算A、B方案的投资分析指标,并填列在下表中,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根据计算结果评价方案的优劣(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为10%)。 投资决策分析指标 方案 A方案 B方案 动态回收期 净现值 内部收益率 获利能力指数 会计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