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小杨,17岁,高三女生,5年前父母离异,目前她同母亲一起生活。一年前母亲再婚,虽然继父对她很好,但是小杨总觉得母亲不应该让一个外人打破她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为此,她经常会借一些小事情和母亲闹矛盾。一个多月前,她和继父发生争执,母亲做了公正的评判,但是小杨认为母亲偏向继父,觉得母亲不在乎她,于是离开母亲,搬到父亲家借住。但是父亲也已再婚,而且距离学校很远,长期居住也不方便。虽然母亲也打电话过来让她回去住,但小杨觉得委屈,个性倔强的她不愿意回家,内心也非常矛盾,学习成绩不断退步。 [问题]
问答题服刑人员李某假释回到社区后,感到难以适应,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面对家人的不接纳,以及自己无房住、无经济来源、无工作的窘境,李某十分悲观,觉得这辈子再也没有希望了。一天,李某在办理低保申请时,工作人员要求其补齐材料再来办理。李某为此很生气,与工作人员大吵大闹,并当场撕掉了申请材料。
社会工作者及时介入,为李某开展了个案服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ABC治疗模式),协助李某调整非理性信念;协调多方资源缓解李某的生计困难;并协调李某与家人的关系。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李某找到了工作和临时住房,家人重新接纳了李某,生活状态有了明显好转。问题:
问答题社区矫正对象大勇,男,20岁。大勇10岁时父母离异,一直随母亲生活。母亲一直忙于生计,无暇管教他。大勇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易冲动,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初中时大勇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后来上职校时因打群架被学校劝退,一直闲散在社区。 前些日子,得知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负,大勇伙同一帮“兄弟”前往报仇,将人砍伤后被捕获刑,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工作者在与大勇交往中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在描述自己的犯罪经历、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等情况时常常伴随着愤怒情绪出现,包括看不惯邻居的霸道,恼火母亲的唠叨,抱怨父亲不管他,厌恶民警的管教,不满昔日哥们的炫耀等。在与大勇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及充分预估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决定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法帮助大勇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在情绪问题处理方面,社会工作者和大勇一起商量设定一些测量愤怒的指标,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摔打东西,控制不住地发火,想打人等。在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前,社会工作者要求大勇记录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发生的原因、当时的情境、自己的反应等,以此作为评估依据。从第四周开始,社会工作者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并继续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10周内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介入前(7次、6次、8次),介入后(5次、6次、5次、4次、3次、2次、3次)。 [问题]
问答题张娜,女,今年7岁,性格比较内向,患有先天性骨质疏松症,稍微拍她一下,就会发生骨折,是俗称的“玻璃人”。据说,到了16岁,待骨骼硬化之后,骨折现象才会减少。小张娜从出生到现在,已经骨折了6次。现在,张娜到了入学的年龄,她隔着窗户每天看同龄孩子都背着小书包去上学,自己就在家偷偷抹眼泪。以前,为了减少骨折的次数,爸爸妈妈在张娜会走路后,不让她自己出去和外面的小孩玩,只让她整天在床上躺着。对于女儿想上学的愿望,张娜爸爸妈妈已经联系好了附近的一所学校,但还是担心女儿,因为他们的工作单位离家、离附近的小学都比较远,需要起早摸黑去上班,如果女儿上学了,她的上下学接送、与小朋友的交往都成了大问题。 假如你是张娜所在社区的一位社会工作者,被要求针对张娜的情况提供服务。 [问题]
问答题贺女士,40岁,夫妻感情以前一直不错。不过这半年多来,她和丈夫之间为生活琐事屡屡发生冲突,争吵不断,现在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贺女士被婚姻问题困扰,身体和工作都受到很大影响。最近,她发现丈夫已另有新欢,非常愤怒,处于异常激动和崩溃的边缘。 [问题]
问答题晓炜,男,16岁,幼年丧母;其父长期不务正业,靠领取低保金勉强维持基本生计,平日里对晚炜的关怀很少,动怒时甚至对其施以暴力。因此晓炜常夜不归宿,流连于网吧通宵打游戏,久而久之便结交了一群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不良少年,晓炜与他们混迹在一块儿后渐渐养成了旷课的坏习惯,并染上了吸烟等恶习。对此,晓炜的班主任十分焦急,求助于学校社工紫凌。社工紫凌接案后,为帮助晓炜回归学校,使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仔细评估了晓炜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运用了一套专业工作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对晓炜进行个别辅导,并从不同角度给予其家庭各种支持。
问题:
上述案例中的社工紫凌采取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对晓炜进行了帮助,请简要说明通用过程模式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
问答题小华是一位11岁的男孩,读小学四年级,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但几乎没有同龄朋友,因为他经常在课堂上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老师们不允许小华接近其他同学。小华的学习成绩属中等,喜欢手工制作、美术等,但并不被老师看好。父亲怀疑小华的智力有问题,曾经带他做过智力测试,结果显示智力正常。小华的父亲曾是知青,现为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副总经理,1997年与小自己20岁的女子结婚,结婚两年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而离婚,但双方一直保持较友好关系。后来,小华的母亲在杭州再婚,父亲带着小华单独生活。在节假日,小华有时会到母亲那里住一段时间。前段时间,小华的父亲被查出患有鼻咽癌,需要住院治疗,但因不知道如何安顿小华,因此一直没有接受治疗。由于父亲忙于工作,小华放学后一般到姑妈家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才把小华接回家。一次,小华在学校里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受了伤,老师把小华的父亲叫到学校,并建议父亲带小华去找学校里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
问答题案主小方今年3岁,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后被孤儿院收留,在孤儿院里已生活了4年。在孤儿院里,小方非常任性、固执,挑食,不听话,心脏病有时候也会发作。小方很少与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见陌生人就哭,非常害怕,总是往老师身后躲。老师不在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呆在没人的角落里自己玩,很难接近和沟通。请根据上述情况为小方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问答题某社区里有一些中年妇女到了更年期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其家庭成员不知该在哪些方面帮助她们。 [问题]
问答题某社区内有十多位残疾人,他们都有长期的照顾者。最近,这些残疾人照顾者大多由于长期照顾而不堪压力,纷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烦躁、低落情绪。 [问题]
问答题刘先生,男,34岁,大学本科学历,原是一家企业的销售人员,一年前遭遇一场意外交通事故,造成双腿截肢并因此失去了工作。 刘先生的妻子在房地产公司工作,虽工资收入不错,但工作很辛苦,无暇照顾刘先生。刘先生的儿子10岁,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出事后,刘先生的母亲搬过来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但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照顾起来明显感到吃力,社区中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可以为刘先生提供照顾和康复服务。 一年来,刘先生身体逐渐康复。但他一直无法接受被截肢的事实,情绪很坏,常常一个人躺着发呆,还会默默地流眼泪,也不愿与家人交谈,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以前,刘先生是一个性格开朗、很爱交往的人,有很多朋友。现在他根本不愿意见朋友,朋友打电话来,他也常常不接。 刘先生的妻子很担心丈夫的状况,前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问答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现,社区内一些十六、七的未成年人,由于家庭贫困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敏感、内向等性格特点,自我认同度较低,这些未成年人正处于进一步就学、就业的抉择关口,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了解社会上有哪些职业适合自己,对未来倍感迷茫。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计划为这些未成年人提供服务,并希望通过申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获得资金支持。
要求:
依据生涯选择配合论,设计一份“未成年人职业规划服务”的项目计划书(只需把需求分析、具体目标、服务活动形式和预计成效四部分答案,依据下列表中所列字母的顺序,在答题卡中填写)。
项目名称
未成年人职业规划服务
需求分析
A
理论基础
生涯选择配合论认为,生涯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先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
了解,进而探索认识外在的职业世界,在了解了自己与外面的职业环境之后,作
出抉择,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开始采取必要的行动。
总目标
认识自我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项目实施
具体目标
服务活动
(只列出形式)
预计成效
(服务对象的改变)
B
1
B
2
B
3
C
1
C
2
C
3
D
1
D
2
D
3
E
1
E
2
E
3
其他
评估、管理、预算等:(略)。
问答题某中学从2007年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小徐设计了许多宣传单张,并通过班主任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向全校师生介绍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宗旨、特点与服务内容,但一些学生家长仍不理解,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向有行为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的;而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面都不错,不需要接受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你认为,小徐应该如何来帮助这些家长改变对社会工作的看法呢?
问答题刘某,男,20岁,两年前从北京某职业学校毕业,沉迷于网络游戏已有2年之久,喜欢的网游主要是CS,每天上网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昼夜颠倒。母亲为了挽救刘某,几乎想尽了所有的办法,说教、打骂、亲朋好友和居委会人员的劝说全都起不到作用,她甚至想到过用自杀来唤醒儿子。这些方式不仅没能起到作用,反而使得儿子更加不愿意理会妈妈。 刘某的妈妈是一名外企会计,性格很要强,说话比较强势。他的爸爸下岗在家。现在夫妻的关系也远不如以前,甚至闹过离婚。为了给儿子刘某一个完整的家,爸爸一直忍辱负重,并且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对刘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就跟刘某说将来要考名牌大学,给父母争口气。爸爸现在在家地位很低,似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尤其是刘某经常视其为“隐形人”,也从不叫爸爸。 问题:1.根据上述案例,评估刘某有哪些需求。
问答题兰兰觉得她的家庭缺少温暖,特别是她的母亲好像只疼爱很乖巧的姐姐,并不疼爱她。她初中毕业后家里便要她外出打工,以供养家庭。在邻居的劝说下,兰兰勉强念完了高中,最后考上了大专。现在,兰兰已工作,但她对以前的事情仍然无法释怀,觉得她的家庭虽清贫,但其实也可以供她安心读书,不然她不会只考上一个大专而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她有强烈的自怜感及不平感。她的母亲经常说她脾气不好,没人敢娶她,对她不给予任何感情上的支持,所以,兰兰非常怨十艮母亲,因为在家里缺少关爱,兰兰特别珍惜她与男友之间的感情,但由于男友对她的态度日渐冷淡,她提出分手。现在,她感到极为沮丧,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问题]
问答题张老伯今年86岁,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目前他们都已退休。张老伯平时和大儿子一起生活。其他儿女分别住在不同的城市,对老人的照料较少。一个月前,大儿子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需要住院做手术,无力再照料父亲。四个儿女商量后决定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张老伯非常生气,觉得白养了这么几个儿女。进养老院后,张老伯情绪低落,不和任何人说话,还拒绝吃饭,现在已经三天滴水未进了。 假如你是养老院的社会工作者,院方请你负责张老伯的工作。 [问题]
问答题如果王浩的爸爸来向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你求助,你应该如何开展工作?
问答题2011年,刘某与妻子离婚,夫妻俩谁也不愿放弃儿子刘凯的抚养权,最后法院将读小学的儿子判给了刘某。刘某与前妻非常宠爱儿子,离婚后,他们经常在校门口争着接儿子放学回家,以致刘凯和小伙伴玩耍的机会都没有,而刘某和前妻谁接不到儿子都很失落。刘凯的一个生日要隆重地过两次。起初,刘凯还经常打电话安慰失落的父亲、母亲,后来他渐渐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父爱、母爱,开始厌恶他们,并进行报复。他常常想方设法逃离父母的关心,有时在半夜偷偷离家出走,被追回后整日把自己锁在屋里,不吃不喝,一个人发呆。 [问题]
问答题王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因病被暂予监外执行。王某有一位生病在床的老母亲,妻子没有工作,靠打零工赚取租房费用,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现在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王某家境贫寒,全家四口人生活在一个30多平米的租用厉内。回到社区内服刑后,社区居民见到他总是指指点点,甚至看到他就绕道而行。原来的社区朋友现在都成了陌生人。这一切让生病的王某感觉到了生活的艰难,而且因为生病,他还不能从事过于繁重的工作。 [问题]
问答题
红红,女,18岁,离开学校在家自学已经3年了。红红在儿童期时,行为能力的发展似乎跟不上同龄的孩子,跑步的时候容易摔跤,其他女孩子常玩的跳皮筋之类的游戏,她也不擅长。久而久之,她被同龄群体排斥在外,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与此同时,红红在语言发展方面似乎又比同龄人有更多的天分。读小学之前,她已经看完了四大名著,能背诵《论语》里面的一些文章。进入小学以后,红红表现出对学校教育的一些不适应。老师经常向家长反映,红红上课不遵守纪律,总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敢于质问老师直至令其感到难堪的地步。而且老师批评其他学生,他们都能虚心接受,就是红红经常会和老师理论,一定要老师给出让她心服口服的理由,否则就不接受老师的批评。为此红红在学校里经常被老师惩罚,红红的父母也经常会被老师叫去“批评”。那时红红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小,道理可以慢慢教,以后孩子逐渐大了,自然能说得通了,也会逐渐“乖巧”、懂事了的。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红红不仅没有变得服从和听话,反而开始习惯性地向父母撒谎。她回家后常说老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但是老师打电话到家中说她经常不写家庭作业。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每次有老师告状,红红的父亲就将女儿痛打一顿。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