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有位晚期癌症病人经医生诊断最多还有一个月的存活期,你作为该医院的一位医务社会工作者,如何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问答题于力今年17岁,就读于某市重点中学,其母多年前因病去世,于力随父亲同住,其父亲已再婚。于力对于母亲有着强烈的感情,一直认为母亲去世有父亲救治不力的责任,对此耿耿于怀,不愿与父亲多交流。于力性格外向,个性鲜明,争强好斗,平时喜欢看电影、玩网游、打篮球,也因此结交了很多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于力上课总是不注意听讲,有时还故意与老师做对,他认为这样做会显得自己比较有个性。对于老师的批评总是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 问题
问答题某退伍士官李强,在部队上表现一般,服役期满后回家接受政府安置。但是,面对政府为他提供的安置单位,李强总是挑三拣四,不是嫌工作太累,就是埋怨工资不高,始终不能踏踏实实地工作。时间一长,没有稳定工作的李强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沉迷网络的坏习惯。对于妻子、父母的耐心劝导,他不理不睬,说自己现在应该多享受享受,甚至有时发起火来还殴打妻子。妻子不能忍受,提出离婚。眼看一个青年就此沦落,一个家庭就要瓦解,他的父母心急如焚,前来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问题]
问答题刘老太今年80岁,由保姆照顾生活起居。刘老太的老伴已经去世八九年了,4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分别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方,不过会常常来看望母亲。2012年2月,刘老太心脏病突发,一开始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刘老太心情沮丧、情绪低落、不愿说话,担心自己说不定哪天就辞世了。尽管儿女们悉心照料,但刘老太依然沉默寡言,经常望着窗外发呆,不愿和任何人说话,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刘老太的儿女非常担心母亲的健康,于是找到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求为母亲提供服务。 [问题]
问答题社会工作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帮助李强?
问答题陈建,男,23岁,未婚,四川人,高中毕业后到海南打工。几个月前发生重大车祸,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重度残疾。在其手术住院期间,由于医院缺乏专业的康复训练条件和康复技术指导,未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不久,陈建来到海口市某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他请求康复机构的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针对他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与有关部门、患者家属及主管医生交流情况,并多次进行法律咨询。 [问题]
问答题小李应该采取何种介入策略?
问答题王陵,女,32岁,原本是某学校的英语老师。三年前,随着孩子的出生以及丈夫升职带来的忙碌,她选择了辞职,专心在家做家庭主妇,照顾丈夫和孩子。但前几天原学校领导的一通电话让她本已平静的生活又起了波澜。原来因学校发展需要,学校领导诚邀她回校继续当老师。虽然她当时就回绝了,但还是对此事放不下,因为她热爱那份工作,但又想照顾好家庭。虽然丈夫也表示支持她重返工作岗位,但她还是很矛盾,非常烦恼。 [问题]
问答题老董今年55岁,一直以来身体都很好,可是从年初开始,经常胃疼得厉害,有时吃药也不能控制。在妻子和女儿的催促下,老董去医院做了检查,经诊断,老董患的是胃癌,已经到了晚期,医生估计最多只能活半年的时间。这个消息让老董一家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老董绝望、痛苦,家人也很难过。 问题
问答题潘明,男,20岁,加籍华人,因为母亲突然遭遇交通事故去世,今年随父亲回北京定居并就读于一所民办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潘明造成了很大影响,加之尚未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也没有固定的朋友圈,潘明将自己藏进了一个阴暗的世界,终日郁郁寡欢、极少言语,就连原先与其最为亲密的父亲对其嘘寒问暖时,他也变得不爱搭理。潘明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经常不去学校上课。对此,潘明的父亲非常担忧,无奈之余求助于社会工作者。 [问题]
问答题宋鹏程,男,10岁,上小学三年级。宋鹏程性格外向,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十分好学,考试经常得双百。除此之外,他还经常主动问老师各种问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知道的东西也比较多,比同龄孩子显得成熟。到三年级时,宋鹏程学习也不错,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也能认真听讲,但不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家庭作业频频出错,字迹越来越潦草。经过了解得知,宋鹏程以前做家庭作业时有家人监督。宋鹏程父母均有较高学历,收入颇丰,儿子是他们的掌上明珠。父亲在一家外企工作,早出晚归,对儿子很少过问,也比较迁就儿子,导致儿子觉得父亲没权威感,对此父亲好像也不在意。母亲是一位公务员,对儿子既宠爱又严格要求,与儿子的关系也最亲密,她每天都监督儿子完成作业,不过,为了让儿子听话,她每周都要给儿子买他喜欢的东西,周末一般带儿子在外面的高级餐馆吃饭,每次放寒暑假都带宋鹏程去旅游,如果儿子考了一百分她会奖励儿子一百元钱、带他到娱乐场所玩耍等。从去年起,宋鹏程的母亲被派到国外工作,70多岁的爷爷搬过来负责照管宋鹏程的学习和生活。可是,宋鹏程喜欢看电视、打游戏,不听爷爷的话,嫌爷爷唠叨、老套,跟爷爷经常产生摩擦,两人经常对宋鹏程的父亲诉说对方的不是,但父亲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儿子。母亲对此尽管放心不下,但由于距离遥远,说的话渐渐不起作用。 [问题]
问答题郑老太,高级知识分子,70岁,南京人,老伴已于两年前去世,现独居。郑老太育有一女,但女儿在国外定居。虽然女儿每周会打两个电话和母亲聊天,两人还通过网络视频见面,但由于郑老太在南京市没有亲戚,一个人还是时常感到寂寞。一天清晨,郑老太在外出散步时不小心摔断了腿,住院治疗一周后,医院建议其去养老院疗养一段时间,但她坚决不去养老院,执意要回自己家中。因为行动不便,现在郑老太需要多种照顾。 [问题]
问答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你所在的地区成为了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当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困难,很多适龄的儿童无法继续接受教育,父母无暇看管,很多孩子常常在外面游荡,有的孩子甚至染上了不良习气。 [问题]
问答题某中学初三学生中有不少人出现考前对考试结果过分担忧,难以应对考试压力,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复习;考试中紧张不安、颤抖、心跳加快、脑子里“一片空白”等现象。学校希望学校社会工作者能对此情况进行干预。 [问题]
问答题
李捷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父母对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上,李捷见到了已经退学的原来的同桌小齐,小齐自退学后就跟着父亲做生意,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店面,衣着很气派,出手也很大方。在李捷所接触的同龄人中,都是在校读书的学生,像小齐这样的人还真没接触过,所以在聚会后李捷经常去找小齐玩儿。小齐经常带着李捷出入一些娱乐场所,在那里有人吸毒,在小齐的劝诱下,李捷也开始吸毒。
老师发现近段时间李捷经常逃课,上课也没有精神,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于是与李捷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并向他们反映了李捷近期的反常表现。父母开始仔细观察李捷,儿子吸毒的事实让他们特别震惊,为了帮助李捷戒毒,他们将儿子送到了当地的戒毒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捷成功地戒了毒,但因为吸毒的事情学校将李捷开除,他无法再重返校园,每天待在家中无所事事。以前的朋友知道他吸毒后也不再与他来往,周围的邻居和家里的亲戚也将他视为不良青年,高中没有毕业,又没有什么技能,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让李捷非常沮丧,父母看到情绪低落的儿子非常着急,同时又担心小齐等人再来找李捷,使他经不住毒品的诱惑而复吸。
[问题]
问答题服刑人员子女可以说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由于家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使得他们不得不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等方方面面的压力。某社区就存在一部分服刑人员子女。 [问题]
问答题分析该地区申请享受低保待遇家庭数量较名的原因?
问答题下列说法中,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哪些?
问答题张延今年12岁,他的父亲在两年前得了重病,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到处借钱,最终父亲的病还是没有治好,在去年去世了,留下了很多外债。张延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为了能够还债,到处打零工,因此也落下了一身的病痛。看着操劳的母亲,张延也想帮帮母亲,但无奈自己太小,还挣不了钱。偶然的一次放学路上,张延看到路边跪着一个和他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在乞讨,面前放着一个碗,里面还有一些零钱和硬币,有些路人经过会往碗里扔几毛钱。这个小男孩提醒了张延,于是他开始逃学,准备一身破烂的衣服,再将脸和手弄脏,去市里的过街天桥上跪着乞讨。母亲知道后即气愤又心疼地把他带回家中,但第二天他仍然继续去乞讨,无奈的母亲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问题
问答题我国某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很多社区的房屋完全坍塌,部分居民被埋在废墟中。没有坍塌的社区也有大量危房,有的居民还没有从危房中转移出来,还有停水、停电、停气等诸多问题,居民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