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前些日子还充满欢声笑语的文文家蒙上了一层阴影,原因在于几天前3岁的文文在医院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文文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就把小孩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平时他经常一个人玩,言语极少,但有时会对车轮或电视的广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他迟迟不开口说话,文文父母带他去医院做检查,没想到检查结果发现文文的听力完全正常,却患有自闭症,语言交流有障碍。不过专家再三指出,这类儿童不一定智力落后,相反,有些孩子还拥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文文的问题,让全家人的心情都非常沉重,但又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问题]
问答题位于某城区的“阳光服务中心”,是一家专门为附近社区智障人士提供服务的机构,主要是为了举办残奥会而成立的。该中心的活动设施比较健全,另有三名专职人员负责活动和管理。该中心的学员年龄参差不齐,智障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残奥会期间,该中心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多样化,深受学员和家长的喜爱。但随着残奥会的闭幕和一名专职人员的离职,该服务中心的活动内容变得单一,且流于形式,致使康复设施搁置,前来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大大减少,学员也没有多大的积极性。这种状况让学员家长非常忧虑。 [问题]
问答题某社区聚集了十二名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经常逃学、撒谎,有时还入室偷窃。说起这些青少年,周围的邻居都摇头叹息。 [问题]
问答题小明: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小明父亲:50岁,公务员 小明母亲:49岁,中学教师 小明父母因儿子的问题前来求助。 小明严重厌学,网络游戏成瘾,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和老师之间有严重冲突。 小明的父亲是建设局的副局长,常年在外奔忙。小明从小由母亲带大,母亲将全部心力都用在儿子身上。小明到了初中还和母亲睡一张床,洗澡从不关浴室门。从小到大,母亲什么事也不让小明做,早上甚至给他挤好牙膏才喊他起床。但小明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从小送他上各种补习班,要求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5分,小明一直做得很好,小学时曾在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过奖,但进入初二后成绩却一落千丈。 在社会工作者与家庭的第一次面谈中,小明母亲提到她有几个不明白:一是儿子很聪明。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他聪明,但他的成绩现在却是全班最差的;二是她把所有心血都用在儿子身上,但儿子对她却越来越恶语相加,有时干脆一连几天不理她,她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明的父亲则与小明母亲有同样的困惑。看到儿子对母亲那样,他很想管,但儿子根本不听他的,常常回嘴说:“小时候你都没管过我,现在凭什么管我?”有时实在看不过,想打儿子,但身高一米七的儿子却和他对打。更糟糕的是他每次一管儿子,妻子就护着,反过来责怪他,关于儿子的问题最后总是演变成一场夫妻间的冲突。 第二次面谈中,小明提到他觉得除了玩游戏,做什么都没意义。从小到大什么事都是母亲帮他决定,上补习班无论怎么不喜欢都得上;学习成绩一旦下降,母亲就给脸色;升初中时非要他考母亲希望他上的那个学校,他一点儿也不喜欢。长这么大他好像从没给自己做过主。他认为学习就是为父母学的,而父母让他学习好其实是为了他们的面子。他说现在不想这样了,他要过自己的生活。 在上述两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奇怪。每个人说话都不看着对方,各说各的。母亲不停地诉苦,每当母亲这样,小明就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进入半睡眠状态;小明父亲则缩起身子,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小明母亲一看到这样就会越说越伤心,诉苦最终变成哭诉。 社会工作者决定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小明家庭提供服务。 [问题]
问答题退伍义务兵张某回乡后,被安置在县一个纺织厂工作。但刚过半年,张某因纺织厂缉济效益不好而下岗。张某坚持自食其力,通过摆水果摊维持生计。但后来,因为水果摊摊位被拆,卖水果的生意不得不终止。张某再次失去了工作,生活又变得动荡,内心极为不满。于是,他天天到居委会吵架,要求解决工作问题。 [问题]
问答题王平,女,16岁,出生在广西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为上海某打工子弟学校初二学生。王平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她是老大。去年,她被父母接到上海读书,同时也帮助照看父母最疼爱的弟弟。王平的父母在上海已经打拼了十年,现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观,每天收入有300~400元,但是需要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起早贪黑,很少和女儿见面。王平的父母采用“金钱”加“管教”的方法教育王平,认为在金钱上好好满足王平就是爱她,当她做错事的时候,管教一下就是关心她。王平的母亲经常打骂王平,还常把自己在外面遭受的不快发泄到王平身上。前两天,王平又被母亲打了一顿。为此,她怀疑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最后离家出走了。 [问题]
问答题某小区的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特困户也多,因病残致贫的家庭逐渐增加,小区内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在下降。小区内居民对生活的抱怨、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逐渐显现,小区内不稳定因素也不断增加。 [问题]
问答题琳琳是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小时候,因为长得白白胖胖的,很招人喜爱,家人和邻居们都称她为“胖妞”。琳琳学习成绩很好,还是班干部和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父母对她期望很高,让她参加了少儿英语等兴趣班。可是,从五年级开始,琳琳突然变得不爱与人交往,特别在乎别人说她胖,为此还和好朋友翻脸,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对以前很感兴趣的学校活动也不再愿意报名参加。父母采取了很多改进方法都没有效果,反而加重了琳琳的厌学情绪。最近,他们找到了儿童服务中心请求帮助。 [问题]
问答题洋洋,男,今年7岁,先天性智障儿童,智力较低,语言发育迟缓,对人极为冷淡,从不主动找人玩耍,总是自己玩自己的,还喜欢做重复性的动作,对外界的反应也不灵敏。现在,洋洋已经到了上学年龄,但无法正常接受教育,他的父母为此非常烦恼。洋洋一家的经济状况很差,没钱为洋洋治病。洋洋父亲初中学历,缺少技能,在某摩托车厂作保安,收入较低。母亲因洋洋而辞去了工作,在家照顾他和4岁的妹妹,有时还帮人做一些洗衣服的活,以补贴家用,全家人生活非常艰难。 [问题]
问答题小强的家在某乡镇,其父母在某大城市打工。一年前,小强正准备升小学四年级时,父母把他接过来,并将他安排在该城市的一所学校读书。但是,仅上了几天课,小强就不愿意去学校了,整天在家闷闷不乐。在父母的盘问下,他说自己完全听不懂上课的内容,尤其是英语。此外,也没有同学和他一起玩,他感到很孤单。小强的父母找到了学校的社会工作者,要求为小强提供服务。 [问题]
问答题某市近期在全市推广居家养老新型模式,下辖区县的老人在家里就能享受护理、送餐、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幸福里社区是此次试点社区之一。虽然在试点之前,社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活动开展以来,鲜有老年人主动要求提供服务。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上门访谈发现,许多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帮助,但他们顾虑到社区服务可能洗不干净衣服或者不愿让别人扰乱自己的生活等,对服务并不感兴趣。而对老人家属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社区提供这些服务似乎暗示着他们不孝顺,没有照顾好老人。总之,该社区在推广居家养老工作方案时,遇到了极大的障碍。 [问题]
问答题罗贵斌,男,70岁,小学文化,某社区一位孤寡人士,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生活常常没有着落。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把罗贵斌的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立即对罗贵斌采取了帮助措施。 [问题]
问答题李英,55岁,丈夫去世已快二十年,独自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可是没有想到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却误入歧途,为求早日暴富,在其他人的诱使下,两人与他人合伙设计圈套引诱网友见面,并抢劫其钱财。后来事情败露,两人均被公安机关抓获,哥哥被判处缓刑,弟弟因情节较轻而被实施社区服务令(社区劳役)。 [问题]
问答题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变迁趋于剧烈,我国的离婚率逐年升高,单亲母亲的人数不断增加。她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普遍存在很大压力。 [问题]
问答题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现在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贴心。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
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她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
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
[问题]
问答题刘瑞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他的父母都是机关干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他特别的宠爱,由于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这使刘瑞的心里压力非常大。高考时很想考好,却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正常的发挥,没有考入父母所期望的学校。非常失望的父母严厉指责了他,刘瑞心里也特别自责,觉得自己特别没用,辜负了父母。情绪低落的他对于学习失去了信心,既不去被录取的院校就读,也不想复读,把自己关在小屋中,不肯与别人交流。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刘瑞的几次沟通后,刘瑞的情绪逐渐好转,并且决定继续复读一年,努力考入自己及父母所期望的院校。看到刘瑞又恢复了以往的自信,父母特别高兴,感谢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了刘瑞的问题。 问题
问答题姚哲君,男,29岁,初中文化,身高一米五,脸型与弱智者相似,这使姚哲君极为苦恼。姚哲君初中毕业后也曾读过夜校,但因学习基础太差,跟不上学习进度,就退学了。在年满18岁以后,他出去找工作,但屡屡受挫,用人单位都嫌他看起来比较呆傻而不愿雇用他。就这样,姚哲君一直找不到工作。现在他失去了找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开始在家上网打游戏,整天不出门,还总是埋怨父母怎么把他生得如此难看,对父母态度比较冷淡。姚哲君的父亲最近又失业在家,而母亲是家庭主妇,一直没外出工作。为了生活,父母只好把主卧出租,一家三口依靠每月1200元的房屋租金维持生活。姚哲君的父母非常疼爱儿子,满足儿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但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儿子的心理,对于儿子的现状无能为力,他们只好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问答题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介入本案例的工作?
问答题朱亮,男,20岁,初中文化,轻度智障,性格内向。朱亮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辅读学校完成的,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拿到了毕业证书和智力残疾证。朱亮一向比较听父亲的话,也把父亲当作榜样,毕业后曾随父亲到工厂上班,学习电工维修。一次,父亲在去单位的路上发生车祸,救治无效身亡。父亲的突然去世给朱亮的打击很大,电工维修技能还没学成,他就离开了父亲所在的单位,不愿再从事电工维修工作,认为这份工作太危险。朱亮的母亲是某食品加工厂工人,工作单位比较远,与朱亮交流时间较少,对朱亮也不大管教。朱亮的日常生活由奶奶负责照顾。奶奶对朱亮比较宠爱,尽量满足他的经济需求,但由于年龄差距,他们之间也缺乏沟通。在父亲去世后,朱亮就一直在家,也不与同龄人打交道,经常在家喝酒、吸烟,每天都去网吧与网友聊天。当母亲或奶奶劝朱亮出去找工作时,他总是说自己只要愿意找,立马能找到。母亲和奶奶很焦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愿意找工作。 [问题]
问答题老王,某部队高级军官,四个月前从部队退休回家,妻子多年前因病去世了。在这四个月里,老王很少外出,无精打采。起初,他的三个子女认为父亲可能是不适应现在的生活。于是,他们想尽办法鼓励父亲外出参加活动,但每次都被老王拒绝了。只有在跟子女谈论自己的军旅生活时,老王才眉开眼笑,但他们一走,老王又郁郁寡欢。假如你是老王所在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老王的子女前来寻求你的帮助。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