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题4. 患者,男,24岁,诊断为右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术后,治疗方案为依托泊苷+顺铂+博来霉素。
C型题6. 患者,男,40岁,因腹泻,呕吐入院,予以阿托品、双八面体蒙脱石等药物治疗,同时口服补液补充水、电解质,症状好转。
C型题1. 患者,男性,47岁,总胆固醇6.29mmol/L(标准:3.1~5.7mmol/L);甘油三脂2.34mmol/L(标准:0.2~1.18mmol/L);高密度脂蛋白1.85(标准:1.2~1.68mmol/L);低密度脂蛋白3.97mmol/L(标准:1~3.12mmol/L);有时头痛、头晕、中午睡眠后腹胀,医生诊断为高脂血症。
C型题1. 患者,女性,63岁,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使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吸入、氨茶碱静脉滴注治疗。
C型题11. 患者,男性,46岁,工人。因发热、心慌、血沉100mm/h,诊断为风湿性心肌炎。无高血压及溃疡病史,入院后接受抗风湿治疗。泼尼松每日30~40mg口服,用药至第12日,血压上升至150/100mmHg,用药至第15日,上腹不适,有压痛,第24日发现黑便,第28日大量呕血,血压70/50mmHg,呈休克状态。迅速输血1600ml后,进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胃内有大量积血,胃小弯部有溃疡。立即作胃次全切除术。术后停用糖皮质激素,改用布洛芬治疗。
C型题患者,女,34岁。近期表现焦躁不安、忧虑重重、唉声叹气、彻夜不眠,伴有心悸、出汗等症状,诊断为焦虑症。
C型题患者,男,45岁。农民,入夏秋季后近2周来,每隔1天上午10点左右开始出现畏寒、高热、出汗,且高热有波动,约在下午3点发作停止,倍感疲惫。面黄体弱,贫血貌。实验室检查发现新月形配子体,医生诊断为疟疾。
C型题1. 患者,女,58岁,1年来在生气或劳累时发生胸骨后疼痛,胸闷,休息后缓解,近两月来休息时也有发生。该患者经医师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
C型题1. 患者,女,70岁。拟行膝关节置换术,无磺胺类药过敏史,皮试结果呈阴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低热,无感染,空腹血糖4.6mmol/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0×10 9 /L。手术医师处方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C型题6.患者,女,56岁。半年前出现胸闷、气短症状,1个月前心脏彩超检查提示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室率快,ST—T改变。1周前行二尖瓣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医嘱:
C型题6.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抗心绞痛药物主要通过扩张血管、减慢心率,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而减少心肌耗氧量;通过扩张冠脉、促进侧支循环,开放和促进血液重新分布等增加心肌氧的供给;通过促进脂代谢转化为糖代谢而改善心肌代谢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方式产生作用。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抗血小板药及血管经张素工转化酶抑制剂等。
C型题4. 患者,女,54岁。诊断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病理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同侧腋下淋巴结1/18,免疫组化:ER(一),PR(一),Her(+)。肝肾功能正常。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多西他赛。
C型题1. 患者男,57岁,因胸闷、气短、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11年,加重伴不能平卧6天,入院查体:T36.2℃,心率94次/分,BP100/80mmHg,平卧时受限,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心尖搏动在左五肋问腋前线,心界明显扩大,可闻及奔马声,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浮肿。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
C型题患者,男,60岁,有高血压病史8年,体检:血压156/96mmHg,无主动脉狭窄。医师处方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
C型题5. 患者,男性,6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最近进食后饱胀不适,伴有反酸5年余,黑便1天,检测Hp(+)。医师处方:替米沙坦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埃索美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缓释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
C型题 患者,男,56岁。有高血压病史4年。体检:血压156/96mmHg,无主动脉狭窄。医师处方依那普利片控制血压。
C型题8. 患儿,男,3岁。高热2天,头痛、呕吐、抽搐1次入院。查体:嗜睡,脑膜刺激征(+)。白细胞20.1×10 9 /L,中性粒细胞0.88。给予头孢曲松治疗。
C型题1.患者,女,67岁,体重55kg,以“多饮、多尿5年”之主诉入院,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入院查体:T36.5℃,BP147/84mmHgP85bpm,R19bpm,BMl2754kg/m2,腰围102cm,腹围105cm,糖化血红蛋白8.5%,空腹血糖8.01mmol/L,监测血糖结果见早餐后2小时血糖13.02mmol/L。既往有用胰岛素治疗史。医嘱:
C型题1.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作用都是一分为二的,用药之后既可产生防治疾病的有益作用。亦会产生与防治疾病无关、甚至对机体有毒性的作用,前者称为治疗作用,后者则称为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