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以下为可能引起基线漂移的原因,但应除外 A.呼吸急促或呼吸活动度过大 B.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 C.仪器老化 D.记录纸接触不良 E.导联线插头接触不良
单选题患者女性,43岁,头昏1周就诊。动态心电图记录如图3-14-15所示,结合上、下图房室传导现象,应诊断为A.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B.干扰性房室分离C.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D.顿挫型3:2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E.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单选题临床上需要加做上、下肋间导联心电图的情况是 A.某一胸导联存在可疑的异常Q波 B.P波看不清楚 C.怀疑下壁心肌梗死 D.身躯瘦小 E.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室性期前收缩可以发生的部位是 A.右心室流出道 B.左后分支区域 C.左心室心尖部 D.心底部 E.以上都是
单选题A.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P波不能感知 B.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QRS波群不能感知 C.双腔起搏器感知房性期前收缩或其他信号后出现快速、规整的心室起搏 D.出现长于基础起搏间期的固定起搏RR间距 E.起搏器对不应该感知的信号进行感知
单选题患者男性,23岁,心悸1周。心电图如图3-8-2所示,应诊断为A.房性期前收缩B.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C.交界性期前收缩D.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E.窦性心律不齐
单选题以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频率多为160~240次/分,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一般<160次/分 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大多为突发突止,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率为逐渐加快和逐渐减慢 C.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室律匀齐,窦性心动过速可伴窦性心律不齐 D.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P波与窦性心动过速的P波形态不同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P波总是倒置,窦性心动过速的P波形态正常
单选题右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不包括 A.V1导联QRS波群为rsR'型 B.V1导联出现异常Q波,终末呈R型 C.V1导联ST段抬高 D.ST-T有动态变化 E.QRS波群时限≥0.12s
单选题患者男性,39岁,心悸1周就诊。动态心电图记录如图3-14-13所示,正确的诊断是A.短阵房性心动过速B.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间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C.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D.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E.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干扰性PR间期延长
单选题“二尖瓣型P波”可见于多种病理状态,但不包括
单选题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的心电图是 A.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D.心房颤动不伴房室传导阻滞 E.房性心动过速
单选题关于心底部解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AAI起搏器患者发现长、短两种不同的起搏间期,如图4-8-12所示,引起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起搏功能异常B.感知不良C.交叉感知D.频率滞后功能E.频率应答功能开启
单选题关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机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只留下很短的相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延长并且>PP间距 C.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延长,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 D.有效不应期延长 E.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单选题患者男性,45岁,近2年来心慌、憋气,进行性加重。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见心脏扩大,以左心室扩大明显,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似乎变薄,但测值尚属正常范围,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心尖部可见附壁血栓光团,二尖瓣轻度反流,最可能的诊断为 A.冠心病,室壁瘤形成 B.高血压性心脏病 C.扩张型心肌病 D.肥厚型心肌病 E.风湿性心脏病
单选题A.Brugada波 B.Epsilon波 C.Lambda波 D.Niagara波 E.Osborn波
单选题正常人V5、V6导联不应出现的QRS波形是 A.qR波 B.qRs波 C.QS波 D.R波 E.Rs波
单选题圆顶尖角型T波常见于 A.左心室肥大 B.Brugada综合征 C.瘦长型健康青年 D.室间隔缺损 E.房间隔缺损
单选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在考题前列出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考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A.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P波不能感知
B.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QRS波群不能感知
C.双腔起搏器感知房性期前收缩或其他信号后出现快速、规整的心室起搏
D.出现长于基础起搏间期的固定起搏RR间距
E.起搏器对不应该感知的信号进行感知
单选题年轻运动员可出现以下心电图改变,但应除外 A.早期复极 B.窦性心动过缓 C.左心室高电压 D.右心室肥大 E.相对高尖、常呈对称性的T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