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小红,家乡在某偏僻的山区,父亲长期卧病在床,母亲仅靠种几亩地维持全家生活。几个月前,小红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有肠道癌,眼看无钱医治,又受病痛折磨,夫妻二人不忍生活之苦,几天前选择了自杀。小红年仅10岁,在突然失去父母的同时,还面临无人抚养以及辍学的问题。 [问题]
问答题
雅琴,50多岁,机关干部,丈夫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较高,夫妇俩平时就感情不和,现在丈夫早出晚归,常在外“拈花惹草”,对家中的事不管不问,只把工资交给妻子,家里大小事情都由雅琴料理。
雅琴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30岁,他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与奶奶关系亲密,至今没有固定工作,常闲待在家,雅琴看他不顺眼,两人口角不断。女儿在雅琴身边长大,母女关系十分亲密,可女儿只谈朋友不结婚,也给雅琴增添了许多烦恼。
雅琴的丈夫在其父亲去世后,将没有收入、身体有病的母亲接到家中一起生活,这给雅琴增加了负担,雅琴内心十分不满,婆媳之间摩擦不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雅琴,女儿则站在雅琴一边。雅琴的丈夫为了避免与雅琴冲突,逃离家庭矛盾,始终保持“中立”角色,两个孩子与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冷淡。
这个家庭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雅琴觉得家里人在躲避她,也担心丈夫有一天抛弃她,脾气越来越暴躁。雅琴感到很孤独无助,也无法向亲友诉说苦恼,所以来到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求助。
[问题]
问答题材料Ⅰ:
社会工作的组织机构即社会工作的主体,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方,也就是策划、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社会组织。在社区里,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有属于政府性质的,有的属于非政府性质,还有的属于半政府性质,当然,在这里讨论的社区组织,并不包括以营利性为目的的组织。
材料Ⅱ:
小张和小李是某市A社区的工作人员,区别在于,小张在居委会工作,小李在街道办事处工作。有一天,A社区召开关于社区组织分工的会议,小张在发言中特别强调:“我们居委会虽然部门小,但作为政府在地方的基层行政机构,管理许多社区事务,在服务居民的同时,我们一定扎扎实实把上级(政府)布置的工作做好。”接着,小李补充说:“虽然居委会较小,但是,和我们办事处一样,都属于政府部门,我们一定要和其他社区组织(非政府部门)一起努力,把社区建设好。”
问 题
1.结合以上案例,请归纳目前社区中存在的主要组织有哪些?
2.结合材料Ⅱ,判断小张和小李对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性质理解是否正确?为什么?
问答题
方婆婆,70岁,腿脚略有不便,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听音乐。她很伤感,感觉自己对外面的世界失去了兴趣,虽然有生活处理能力却无心照顾自己。方婆婆的子女平时都要上班,家中没有人照顾她,方婆婆的儿子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将她送到了离家20公里远,收费比较高的养老院。
入住养老院半年后,方婆婆还难以适应定时吃饭和定时熄灯等管理制度,也不喜欢院方组织的郊游活动,她感到既没有人可以交流谈心,也不能经常请假回家,只能呆在这个“小地方”。渐渐地她越发感到手脚没有力气,浑身不自在。针对方婆婆的情况,养老院没有提供具体的服务,方婆婆强烈要求回家。
方婆婆儿子发现社区开办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家务助理、送餐、家庭病床等,价格也比较便宜,社区里有很多母亲的老朋友还有志愿者服务。方婆婆的儿子为母亲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问答题半个月前,某机械制造企业破产,造成在企业中工作了十多年的一批中年男性员工失业。这批中年男性员工都是家庭的顸梁柱,他们的失业使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并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问题]
问答题小薛,男,13岁,正读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一直较好。其父亲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业务经理,母亲是位公务员,一家人生活一直比较幸福。但最近,父母三天两头吵架,原因在于父亲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出差,一年前与一位漂亮的女客户产生了感情。母亲非常生气,坚特离婚,还到父亲所在的企业去闹。现在,父母已经协议离婚,但对财产的分割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共识,经常争吵,有时小薛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妹也来家中吵闹,甚至动武。小薛为此非常苦恼,他不希望父母离婚,但父母现在只是一味地指责对方,而且都经常不回家,只剩小薛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小薛感到很害怕,担心原本幸福的家庭会破碎,也无心学习,经常发呆,成绩急剧下滑,做事心不在焉。小薛清楚现在正是快升初中的重要时段,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只好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问题]
问答题某市儿童医院的康复部,每天都会有很多母亲陪同残疾的孩子前来接受康复治疗,但她们大多对孩子的未来持忧虑态度,当孩子在训练时往往凑在一起诉苦。假如你是该医院康复部的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准备针对这些母亲的情况,开展一个支持性的小组活动。 [问题]
问答题未成年人李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李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张某发生了争执,吃了点儿亏。事后,李某找好朋友黄某等图谋报复。第二天,李某等人埋伏在张某所在的学校门口,将张某肋部捅伤,致其左肾下部破裂,经鉴定构成重伤。法院审理认为李某等人聚众斗殴,且致人重伤,已构成伤害罪。但考虑到李某是未成年人,又是初犯,认罪态度较好,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到社区接受社区矫正。 在社区矫正期间,矫正工作者首先安排李某进行社区公益劳动,按时完成,不能迟到,严格执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矫正工作者和社区让李某担任社区环保负责人,并由社区工作人员辅助。在担任负责人期间,李某表现良好。有一次区里检查社区环境卫生情况,社区让李某专门负责此事,李某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社区表彰。李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成就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他从中意识到了自己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问题]
问答题小辉,14岁,因偷窃、拦路抢劫行为被学校开除,后进入工读学校。入学后,小辉抵抗情绪严重,不听从教导,不按时上交作业,经常挑衅其他同学,还破坏公物,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假定你是该工读学校的一名社会工作者,被要求负责小辉这一个案。 [问题]
问答题张军,15岁,父母在外地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因在原学校多次打架斗殴,被学校记过,后进入工读学校。进入工读学校以后,他结识了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同学,变得更加暴躁。不仅不服从老师的指导,还经常用拳头“说话”。学校老师几次找张军的奶奶谈话,说明张军的情况,但奶奶年老体衰,根本管不住他。 [问题]
问答题某小区是一个新建小区,有1000多户居民,共3000多人,老人、青年、小孩各个年龄段的都有。 [问题]
问答题某社区里有许多双职工子女,这些青少年在暑假无人看管,其父母对此非常头疼,一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问题]
问答题依据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合案例,修正小组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修正每节小组活动主题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问答题请您为某康复中心脑瘫患儿家长俱乐部的家长们设计一份团康活动方案,并简要说明需注意的事项。
问答题王某,女,30岁,机关干部。自述如下:“我从来就认为自己很平凡,但又同许多不平凡的人一样,希望将来的婚姻和谐美满,渴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哪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婚后才发现他竟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家庭生活中,无论何事都得由他说了算。而且不管对与错,他从不考虑我的意愿,为此我们争吵过,打闹过,但他依旧我行我素。虽然半年前我提出离婚,并搬到了单位住,但如今我仍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我是结束这独自苦闷、忧虑的婚姻生活?还是……我该怎么办呢?” [问题]
问答题老陈是某部队的高级军官,年初从部队退休。离开部队回到家中的生活让老陈非常不适应,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又不愿出去活动,也不愿与邻居交流,只有每次说起在部队的生活时,才会神采奕奕。老伴看到老陈这种情况很是担心,鼓励他出去走走,参加一些社区内的活动,也被老陈拒绝了。无奈的老伴只能找到社会工作者,希望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陈。 问题
问答题下列说法中,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理论的有哪些?
(答题时只需在专用答题卡上写出正确选项的代码)
a、社会工作者应该认同刘某的价值、尊严及社会权利。
b、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刘某本身及其过去的犯罪事实。
c、刘某的迟到可能是有原因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对刘某的问题作个别化处理。
d、社区公益劳动是一种既定安排,社会工作者应该要求刘某在任何情况下都准时参加。
e、社会工作者应该相信刘某是可以改变的。
问答题社区戒毒人员张某找到社会工作者,要求得到各类困难补助,但社会工作者认为其部分要求不符合政策规定,无法协助办理,张某声称要投诉社会工作者,并出言不逊,而社会工作者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双方关系陷入僵局。机构主管对社会工作者进行督导后,社会工作者主动约张某再次面谈。
社会工作者:“对不起啊,上次我只考虑到政策规定,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
张某一愣。
社会工作者:“你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我也知道虽然生活很辛苦,但你在努力想办法克服困难……”
张某被触动了,低下了头。
社会工作者:“这次我想进一步了解情况,看看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办法一起面对困难,好吗?”
张某:“上次我发火也是因为着急,孩子最近……(张某叙述了孩子的近况)”
社会工作者:“噢!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张某:“情况好些了。”
社会工作者:“嗯,确实很不容易的,你发火我很理解,但也不要太急,总有办法解决的,把你的困难和想法再具体谈一下,我会根据我了解及掌握的情况,与你共同商量,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
张某表示同意。
问题:
问答题现在比较流行“大龄剩女”这个说法,她们有些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有些是对于配偶的要求过高,比较挑剔,所以“大龄剩女”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事实上,她们对于婚恋的需求也是很迫切的,也希望自己能尽快的走出这个队伍。 问题 作为社区的一名社会工作者,请针对本社区的“大龄剩女”的需求拟订一份服务方案。
问答题谢志浩,男,13岁,北京人,由于出生时发生意外导致脑瘫,至今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还有双眼向上斜视、吐字不清、语言连贯性较差等症状。谢志浩出生时,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没有进行充分的康复治疗。谢志浩8岁时,父亲做的生意日渐红火,家庭经济日渐好转,母亲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和管教谢志浩。由于谢志浩不能独立行走,具有语言障碍,到了上学年龄也不能随班就读,母亲就在家里教他读书写字。后来,母亲发现谢志浩对绘画感兴趣,就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请家庭教师教孩子学习绘画。但没过多久,谢志浩的兴趣发生转移,开始喜欢音乐,于是母亲便为他请音乐教师。现在,谢志浩又喜欢上了电脑,每天都要坐在电脑前,母亲又开始为其请相关方面的家庭教师。现在,谢志浩的父亲觉得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好像有问题,前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