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A.儒家伦理道德观念B.地理环境C.饮食审美风尚D.民族性格特征
单选题
A.我们对这次不能去上海参加会议感到很失望。
B.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培育出了优良品种。
C.这些工人不得不通过加班来确保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D.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下降得很快,有的甚至在半年内下降了三倍。
单选题关于未来轮船的设计,设计师们有两个完全相反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创制能让人在水下旅行和载货的船,这种船能使人如同在陆上生活那样,去探测开发海床,绘出海底地图。另一个梦想是建造一种介于飞机和传统水面轮船之间的高速远洋轮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使用威力无比的核反应堆作为推动力量。这种船将特别适于载运石油。目前能建造的核动力潜水油轮可以装4万吨油,以差不多40节的速度航行,和装货一样多、速度一样快、行程也一样的水面核动力船比较起来,消耗动力大约只有后者的一半。这类潜水船在战时供应军舰或在北极冰下运油极为有用。1960年,苏联的破冰船“列宁”号下水;两年后,美国的“撒凡那”号也下水。70年代初,苏联又建造了两艘核动力破冰船。1969年,日本也有一条核动力货船“陆奥”号下水。虽然核动力很昂贵,但海运专家主张使用这种动力货船用于长距离贸易线。然而,不论用什么做动力,传统远洋轮的速度增长率赶不上陆上和空中运输工具的速度增长率,其主要原因是水的密度比空气要大上800倍,水中的摩擦阻力和空中的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自开始营运以来,火车、飞机和汽车的速度约增加了10倍:火车从每小时16千米增加到100千米;旅客班机从96.6千米增加到966千米;今天大多数汽车在理论上都有能力将速度从原来的每小时19千米增加到193千米。在上个世纪60年代,“大东方”号机动船曾以14节的创纪录速度横越大西洋,可至今,机动船的速度增加还不到3倍。
单选题成都的新式茶楼中,还有一种______高档与大众化茶馆之间的中档茶楼。这类茶楼,一般______公园内或河边,环境幽静,茶室虽不如高档茶楼那样气派______,倒也窗明几净,十分卫生,而且服务热情。到这里来喝茶的,以工薪______和小康收入的市民为主。
单选题
单选题我得到了那个工程,主要是因为:
单选题目前商场赠送的塑料袋主要都是不可降解的,如果用做垃圾袋,对环境的危害将与日俱增。塑料袋埋在地下要过大约200年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方式处理,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对于每个人的每一天而言,塑料袋的环境危害几乎是个可忽略不计的问题。然而在塑料袋诞生百余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却发现,塑料袋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一个环保大问题。去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禁止超市、药店等零售商使用塑料袋法案。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等零售商只能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在洛杉矶等城市,政府开始发起塑料袋回收活动,动员人们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并将用过的塑料袋放入专门的回收桶。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一些地方也已出台禁用塑料购物袋或有偿使用的规定。目前,无论是在美洲、欧洲还是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制订各种政策法规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使用替代性可降解产品、收取处理费、设置回收箱以及对违反者进行罚款等。过去,顾客总认为商家提供的塑料袋是免费的,实际上他们购买的商品价格中已包含了塑料袋的费用,无论他们是否拿塑料袋都要为此付费。现在,南非的零售商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而是将塑料袋明码标价,顾客有了买或不买塑料袋的选择权。在政府规定了塑料袋的厚度以及零售商开始对塑料袋公开收费后,人们使用塑料袋时不再像从前那样“奢侈”了,很多人开始自觉重复使用塑料袋。规定推行一年多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比原来下降了60%,“白色污染”也明显减少。
单选题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出最______人类生存的七种食物。排名第一的是豆类,甘蓝、香瓜、浆果、大麦、海藻和鱼紧随其后。地球上______还有这七种食物,人类就能生存______。当然,前提是物种失衡不会______整个环境崩溃。
单选题A.赚钱B.娱乐C.宣传D.服务
单选题一日三餐中,很多人最容易______的是早餐和午餐。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夜生活比较多也频繁,当然也包括加班,经常______很晚才能睡觉,可是第二天一早还得起床上班,为了多睡一小会儿,往往只能______吃早饭的时间了,所以没时间吃早饭是______的问题。
A.遗忘 不在乎 挤出 经常
B.轻视 不得已 拥挤 普通
C.忽略 不得不 挤占 普遍
D.省略 忍不住 挪用 普及
单选题A.幸亏燃烧时油箱已打开,里面没有油,才不有导致爆炸。 B.假如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得把精气神全部融入其中。 C.一棵桃树里居然生长着一棵杏树,像是两个拥抱在一起的亲人。 D.戴帽子能令你很有个性,而且也是太阳照射时保护皮肤的方式之一。
单选题[此试题无题干]
单选题[此试题无题干]
单选题
单选题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归长安献与武帝,汉武帝饮而“甘美之”,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1915年,北洋政府以“茅台公司”名义,将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外人对之不屑一顾。一名中国官员情急之中将瓦罐掷碎于地,顿时,酒香扑鼻,惊倒四座,茅台酒终于一举夺冠。茅台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等独特工艺,是茅台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重要原因。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加生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酒度53度。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中南海怀仁堂会议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自此,茅台酒在我国政治、外交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作用,佳话不断。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次重大活动,茅台酒都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自古而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让其了解了中国、中国文化。1952年,在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茅台酒列为八大名酒之首,后被国务院、外交部指定为国宴及招待外宾用酒,成为中国第一品牌的“国酒”。
单选题
A.他喜欢看漫画,可里面的汉字却一个都不认识。
B.你连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好,甚至是要领导一个公司呢?
C.老板不可抗拒的热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打动了她。
D.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年轻人睡得特别晚,这对健康很不利。
单选题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______,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历一次失败,对事物的______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______就加深许多,从某种______上说,这也是一种成功。
A.一丝不苟 看法 感受 含义
B.一路平安 理解 感觉 内涵
C.一举两得 知识 感情 意思
D.一帆风顺 认识 感悟 意义
单选题当前,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______不同,历史文化______不同,发展______也不尽一致。
A.传统 制度 高速
B.情况 水平 速度
C.制度 传统 水平
D.水平 条件 进度
单选题客厅是______客人的地方,因此装修的时候要特别用心,______是色彩搭配方面,更要慎之又慎。因为客厅的颜色不但影响观感,也能影响______。 A.招待 哪怕 心情 B.欢迎 比如 情感 C.接待 尤其 情绪 D.迎接 尽管 思绪
单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