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有村民反映说大学生经验不足,还有的大学生也说自己觉得不适应,不好开展工作,说说你的看法。
你们单位要组织一场“五四”青年节拓展训练活动,你作为组织活动的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在活动开展之前讲一段话,请现场模拟一下。
你市准备建三十个休闲健身广场,你怎么安排?____
海事局计划举办年终文娱活动,有老同志说,近期工作忙,而且这些蹦蹦跳跳的活动你们年轻人参加就好,我们老人就不参加了。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请问你会怎么劝说这位老同志?请现场模拟。
你和一个同事在一个科室,他比较善于表现自己,而你比较默默无闻,你怎么看?
你得到提拔后,A同事对你十分热情,言听计从,B同事反应冷漠,不言不语,C同事冷言冷语,你如何处理与这3人的关系?
[背景材料] 材料一:在寒风瑟瑟的2013年末,中国人民大学这座著名学府也经历了一次“寒潮”。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持假护照跑路被抓,一个“左手拿先进,右手拿现金”的负面形象浮出水面。所谓的自主招生“嫡系部队”,开始被公众不断揭底。有校内教师称,“他曾经让一个11岁的富二代上了人大的本科。”这一事件,让高校自主招生环节中的腐败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材料二:据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中91.2%认为当前高校招生腐败问题严重。87.7%直言自己身边就有送钱送礼上大学的情况。56.7%认为“已经异化成‘看钱看权’招生”。显然,在公众看来,“自主招生”几乎就是“自主腐败”。而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一开始就留下了致命的漏洞,让“自主”等同于不受约束与监督。福建新闻网曾发布相关报道称,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名单都没有公示”。自主招生的公示,项目最多的省市只公布考生的考号、姓名、性别、科类、省份、毕业中学、语种,根据这些公示信息,公众根本无法监督。而在自主招生的面试阶段,由于评判标准不统一,而且缺乏监督,更给各种腐败留下了空间。 材料三:各方专家对于教育自主招生都有相关评论。 有专家说,“现有的自主招生是在计划体制下开了一个小洞,但这个小洞就成了一个流脓的地方,成了腐败的通道。”为什么会这样?自主招生不是国外唱了很多年的“好经”吗?三中全会文件里不是也已明确写入了吗?为什么我们才刚给自主招生打开一条小门缝,就成了“流脓的通道”?蔡荣生案,无疑给我们反思和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提供了最好的反面教材。 时政评论员邓海建:自招环节的沦陷,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运行机制。也许只有从机制入手,将规则与运行晾晒在公共监督的合力之下,将一人或几人说了算的权力分而治之,自招黑幕才会消除。 教育学者熊丙奇: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不可逆转的方向,要让这一改革被深入推进,高校必须努力树立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事实上,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并不难树立,即便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但只要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做到信息的全面公开,就可以逐步打消公众的疑虑。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做到,高校也就无药可救。 专栏作家于立生:我们强调招考公平,在于以下几个考量:其一,高校本是教书育人之所,要是教育领域失范严重,贪腐盛行,传播开去,势必助推社会风气败坏。其二,所谓教育改变命运,如果教育公平沦陷,人才选拔的依据不是才能而是权势,赢者可以通吃,“11岁的富二代”也能上名校本科,那么,底层的上升渠道将会逐渐窄化、堵塞,贫富差距随血缘在代际之间传递,阶层趋于固化板结,社会就会丧失活力。 题目要求:
作为一个贫困村的驻村干部,村里交通不畅,饮水也有问题,你向原单位领导汇报,领导不以为然,你该如何做?
中科院做了一个有关中国社会信任度的调查,该调查显示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不高。对此,你怎么看?
刚走上新岗位,肯定有很多困难,但是时间有限,谈谈你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适应新环境。
你手头上有许多重要的工作,你的领导又交给你一件任务,而你没有多余的时间,你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现在很多大学为了方便学生找工作,将4年课程改为3年或者3年半,剩下时间让学生找工作,你怎么看。
请以“理想”为主题,进行一次演讲,题目自拟。
视频题:视频请扫下边二维码
市警察局选派9名缉毒警官到车站进行缉毒实战训练,准备选择一名缉毒能手负责带队,如果领导安排你做活动负责人,你会如何开展?
你的一个同事,很有才能,但是比较利己,你将如何与他相处?
单位组织一次扶贫救困的活动,交由你来负责,你会怎么组织?
下级上报的数据有误,你怎么办?
某地城管部门推出以部分商户对城管的评价作为城管队伍评优和绩效标准的政策,对此,你怎么看?
入职后,你被外派到边远地区,你如何看待这件事?追问:你是否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你如何看待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