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20世纪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标志着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这部法案是( )。
六等黜陟法是( )朝时期实行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
卢梭提倡的教育中的最终培养目标是( )。
试从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科举制度衰落的必然性,以及清末废除科举考试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清末民初,政府通过了许多的新学制,而哪一个学制强调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 )。
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格兰在实现中小学阶段传统教育方面,有一个国家政策的指导。英国教育部的官网上,今年刚刚发布了文化白皮书,主要阐释了英国未来几年如何支持英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英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建立公平、繁荣、具有领导力的国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包括英国全民共享文化,英国的文化宝贵财富应该遍及全国,文化的力量可以提升英国的国际地位,以及文化投资和改革。最开始引发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是他们的古典音乐学者和古典音乐家,主要是思考英格兰有哪些传统文化,在课程当中应该如何来传授和学习。这里讲两个案例:一个是英国很好的公立学校——伊丽莎白女王学校。这是一所男校,学校建立于19世纪末,历史悠久,尤其注重延续性教育,注重学生把所学的技能与将来生活工作相结合,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去选择课程。学校还为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免费学习的帮助。学校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地学生的申请,并以包容开放著称。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一直强调“定制教育”。开设了“一帮一”项目:学生可以在午餐时间或者放学后自由组合进行辅导学习。这不仅帮助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额外指导。学生和老师间没有障碍,教师们都十分愿意帮助有天赋的学生发展他们的潜力。他们的英语课致力于培养各学段孩子对文学的热爱。在KS3学段,孩子们每半学期学习一门课程以提升阅读技巧、写作水平和听说能力。有挑战性的活动始终贯穿于课堂内和课后作业中,包括:创作散文和诗歌、创作小说、写记叙文、辩论、为特定的活动和观众制作展示作品、对比课文与剧本等。KS3的课程包括7年级的旅行和探险、8年级的莎士比亚戏剧与独白、9年级的诗歌辩论。每半学期孩子们将接受阅读、写作或者听说的测试。戏剧同样是英语课程的一部分。KS3学段的孩子每学完一个单元就会进行一次剧本的编写和表演来加深对人物和环境的理解。在课堂之外,戏剧社也对所有学生开放,并且每年都会举办戏剧节。另一个案例是北伦敦学院,这是一所很好的私立女校,历史非常悠久,主要的特征是在课堂之外提供内容丰富的课外课程。这里面就包含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建校160多年以来,学校一直传承当时的办学理念,力求所有的女孩成为独立的、有开创性的、有自信心的、不断进步的学生。这些不仅体现在成绩中,也体现在艺术、音乐、戏剧等方面。在英国过去的十年里,北伦敦学院学校曾连续两次获得了“先进中学”的称号。7~9年级的历史校外社团,每周会举行研讨会和学生的辩论,邀请校外著名学者来进行讲座。这个社团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他们会向学生展示研究的成果,比如说关于甜品的历史、药品选择的历史,等等。还会有一个定期活动的高级社团,主要关注国家的政治大事件、历史的影响和他们国家文化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观看问题解决的电影对逻辑推理测验成绩的影响的研究。被试32名学生分成4组,每组随机分配8人。其中一组、三组为实验组;二组、四组为控制组。对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16名学生进行前测,第二天,实验组的16名学生观看电影。之后,对所有32名学生进行后测。前测和后测都是逻辑推理测验。该实验的实验类型是( )
在当代,在课程体系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的课程是( )。
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这种课程是( )。
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如果某学生为赢得老师的夸奖或认可而努力学习,则该学习动机属于( )。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
有教育家强调:“教育制度必须容许在方法组织上有更多的差别,使它能够适合无限的各式各样的人生,如果学校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学校应当被撤销。”这种论调反映出( )思潮的观点。
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优点,下面哪句话是对的?( )
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
相对教学理论而言,教学模式更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为它有安排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这说明教学模式具有( )的特点。
朱熹认为,“大学”阶段的主要教育内容是( )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不包括( )。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是指教育没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