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外交方针有( )
(2017年第27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在独立的基础上与外国发生经济往来,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发生经济关系,不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方式有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即
一般说来,游击战争是个战术问题。但是,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具有战略地位,是因为它
1947年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行动口号的是( )
毛泽东在1930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包括 ( )
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产生的影响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 )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争夺和瓜分图谋达到高潮是在( )
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施的基本条件是 ( )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2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摘编自党的十五大报告(1)结合材料1,谈谈19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对中国出路进行了哪些早期探索?(2)结合材料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伟大历史意义有(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似的因素是
1930年前后,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面临暂时的困难,但是红色政权将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1979年,针对当时存在的是否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有错误的。”“这种说法”之所以错误,是因为( )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指1927年8月1日,在中国江西南昌,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 )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各占1/3的参与人员分别来自( )
我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