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本性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做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不能说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三种萌芽,懂得并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仪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仪、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仪教化引导人的本性,才能出现辞让、合礼仪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请回答: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分析这一论断及其重要意义。
材料1 (1929—1934年)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苏维埃政府努力发展工业、商业,在工业方面,中央苏区建设了一些军需品工厂和民用品工厂。 材料2 在商业方面,把苏区的产品输出到白区去,再从那里换回军民所急需的物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苏区进出口贸易开始几乎全由私商掌握,为了反对私商的高利盘剥,保证军民的生活需要,中央苏区各政府成立了对外贸易机关,加强对输入的管理,并直接接手经营粮食、盐和布的贸易。 ——均引自《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是
阅读下列材料: 古希腊相对主义者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人一次踏进这条河时,河水就在流动着,于是这条河就不再是这条河了。古中国相对主义者庄周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显然,克拉底鲁表述了一种运动的观点,庄周表述了一种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观点。运动的观点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观点与辩证法是相通的。 评析上述观点。
[1999年多选]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
右边这张图片反映了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2010年单选)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委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 )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2002年论述题文科卷)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一次,老师把学生们带到一片黄灿灿的麦地边,告诉他们自己在麦地的另一头等待,希望每个学生摘取一个最大的麦穗来见他。 要求是:1.在穿越麦地的时候只能走一次,不能走回头路; 2.选择麦穗只能摘一个,不允许舍弃,再选择摘取。 学生甲走进麦地,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麦穗,便迫不及待地将它摘了下来。但当他继续前行时,他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和接下来他所看见的麦穗相比,手中的这一个实在太小了,但他也只好带着这个走向麦地的彼端。 学生乙走进麦地,看见有这么多麦穗,他边走边想,一定会遇到一个最大的麦穗,于是他不急于动手。可当他快要走到麦地尽头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只好随手摘下还算大的一个去见老师。 学生丙走进了麦地,他先用目光把麦地分成了三大块,然后往里走。在走过第一块时,他看见很多麦穗,便没有立刻去摘,走到中间一块时,他发现这里的麦穗普遍较大,于是就在这儿选择了最大的一个,然后他哼着歌走过了最后一块麦地,虽然也会看见比手中这个更大的麦穗,但他不再后悔,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最大的麦穗。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以下问题:
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以下对此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7年5月26日下午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小马和他的妈妈住在绿草茵茵、十分美丽的小河边。有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把这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吧。”小马非常高兴地驮着粮食来到了小河边。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淌过去。可是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呢?犹豫中的小马看见了牛伯伯。小马赶紧跑过去问,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体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马高兴地正准备趟过河去,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啦。”小马低头一看,原来是小松鼠。小松鼠很认真地说:“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小马一听没主意了,不敢过河了。小马哭着回到家,马妈妈安慰小马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
材料2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好几天没有粮食吃了。一天,他最为信任的门生颜回不知从哪里讨来一点米,准备煮饭来孝敬老师。孔夫子饥肠辘辘地等着饭熟。就在饭香四溢,即将出锅时,孔夫子饿得已经有些发花的眼睛看到颜回抓起一把米饭送进了嘴里。孔夫子心里想,这个颜回,平日看似忠厚,没想到竟背主做窃!孔子心里很不舒服,但装着没看见。饭熟之时,颜回捧了饭恭敬地请他享用,孔子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我先用他祭祀过先父再吃吧。”颜回急忙回答说:“这可不行呀,刚才煮饭时一团烟灰落在了饭里,怕糟蹋了米,我就抓起来给吃了。”于是孔子面有愧色地说了一句:“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侍者心也,而新犹不足侍。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此后,孔子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吕氏春秋 .审览 .任数》
请回答: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报告,着重论述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当时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 )
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材料2注: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2007年)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特点是在经济运行的某一时期( )
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