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实施方式。(2017年)
问答题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2010年)
问答题问卷设计时相倚问题越多越好。
问答题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问答题简述教育测量中信度与效度的含义,并阐述二者的关系。
问答题列举三种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教育措施。(2016年)
问答题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2012年)
问答题分析美国进步主义运动衰落的原因。(2008年)
问答题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就是“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问答题论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并比较他们的异同。(2007年)
问答题简述孔子的教师观。(2007年)
问答题某校进行了一项通过反思活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将高中一年级的5个自然班,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其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控制班)。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统一测试。实验开始后,两个班级使用同样的教材、保持同样的进度。对照班以常规方式进行教学,但对实验班每节课提供5分钟的反思练习,并布置一定量的课外反思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持续一个学期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测出实验班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请回答:(2012年) (1)该实验采用了何种设计类型? (2)该实验的研究假设是什么? (3)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有哪些? (4)该实验设计存在哪些优缺点? (5)该类型实验研究报告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问答题信息加工模型是以心理结构以及对这些结构执行的运作(即所谓的认知过程)来描述人的学习与记忆的。阅读下图,并按要求答题。(2013年)(1)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术语。(2)按照图中的字母次序,分别对所写出的术语作出解释。(3)阐述这一信息加工模型对知识学习的重要启示。
问答题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如何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进行了发展?(2016年)
问答题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2013年)
问答题政治、经济决定教育,因此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工具和附庸。
问答题请在下列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问答题阅读下述案例,请分别用3种学习动机理论,对小明厌学、弃学的行为作出解释。(2009年) 小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中考时发挥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5分。父母设法让小明进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进入高中学习的头几个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铆足了劲,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居于班级平均线以上。 可是第一学期末的两次年级统考中,小明成绩的总分排名却落到班级第37名。寒假,小明没有休息,希望通过加班加点复习,迎头赶上。但第二学期开学后的几次测验中,小明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让他回答问题。特别是数学成绩,经常在班级倒数十名的圈子里徘徊。小明开始怀疑自己头脑是不是缺乏数学细胞。原来语文一直是小明的优势学科,现在也开始明显退步。自此以后,小明就提不起精神,不想看书。有时放学回家连书包也不动。近来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上学了。父母对小明也批评过,也骂过,都无效果。
问答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世界顶级贵族学校——伦敦伊顿公学路边的公告栏上,贴着一张已经过期的通知,内容与一场辩论赛有关。辩论赛其中的两个题目是:1.议会认为英国政府应该提升银行利率,对吗?2.你认为,人类工程学是否前进得太快了?通过这两个题目,伊顿公学闻名于世的“精英摇篮”可窥见一斑,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每周,有三天时间学生每天上课7小时,另外两天的上课时间则只有5小时,除去这些时间,伊顿公学的学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包括优雅浪漫的伊顿划船赛,以及“伊顿五人”、墙赛、田野游戏赛等伊顿特有的运动。材料二: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就“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在线交流。刘长铭在访谈中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刘长铭说,我觉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非常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变革,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长期以来,“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始终在我们的文化中“剪不断,理还乱”。就人数来讲,中国科举状元与诺贝尔奖得主大体相当,然而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类的贡献,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有着深深的“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许多教育者仍然关注的是怎样制造“状元”。刘长铭坦言,这个状元今天得了很高的分数,并不能够证明他以后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优秀,那么将来一定会优秀,但是实践证明,上学成绩优秀的人,事后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这就如跑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时候可能跑得非常领先,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你20 000米以后还能够领先。大量统计研究表明,人的创造高峰期是在40岁左右,也就是,多数人是在基础教育完成20年左右、高等教育完成10年左右进入创新成果的高产期。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创新成果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无论如何,用学生在校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创新教育成功与否,都显得幼稚和不足。请回答:
问答题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