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材料一: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材料二:201 3年4月3日,无锡市北塘区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原告储某是77岁高龄的老太太,老人其中一个诉求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的女儿作为被告,被法院“判处”平时每两个月至少需至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传统节日要额外安排看望。由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该案成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的全国首例“常回家看看”案例。
请阅读上述材料,并运用法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试从法的形式特征论述法的主要特点。
问答题司法权是执行立法机关法律的一种权力,主要是指审判权。 ( )
问答题简述我国宪法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主要规定。
问答题联系实际,论述我国的司法原则。
问答题试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角度论述法制统一性原则。
问答题2011年10月13日,一个2岁的小孩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小孩最终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在某地,3个孩子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被指肇事并遭索赔,涉事双方各执一词。又一起“扶老人”个案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但这一个案与众不同的是,摔倒的老人被警方认定为敲诈勒索,警方开先河地对其和儿子进行了处罚,但老人在记者面前“下跪喊冤”。
一方面是人情的冷漠、见死不救,另一方面是救人者屡遭讹诈,一时间,救与不救、扶与不扶,讹诈者是否应当受到法律处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为这种处罚叫好,认为讹诈者就应当受到法律处罚,以保护施救者的权利,否则今后谁还敢救人。也有人认为,处理这种关系主要还是要靠道德,不应当将道德谴责法律化,讹诈施救者应当受到伦理道德的谴责,但不宜通过法律处罚的手段。
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阅读下列宪法条文,分析它们的含义和区别。
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六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
(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
问答题《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公室告何也?非公室告何也?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解释此段话的含义,并结合中国法制史的知识进行分析。
问答题1998年3月,梁某伪造了某市供销贸易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公章和合同专用章。当月中旬,梁某认识了周某,梁某自称是供销贸易公司业务经理,提出聘周某为公司业务员,周某允诺。3月下旬的一天,梁用伪造公章以供销贸易公司的名义与一乡办衬衫厂签订合同一份,约定衬衫厂供应衬衫5000件,价款15万元;供方三天内交货,需方提货时先付20%货款,五日内付清全部货款。随后,梁某将假冒供销贸易公司签订合同一事告诉了周某,并让周某筹款1万元,联系衬衫销路,以便到衬衫厂提货后迅速出手。周某听后不悦,表示没钱,不愿到厂家提货,但可帮助联系衬衫销路。第二天,梁某雇车单独到衬衫厂,交了3万元货款后,提取衬衫5000件。运到服装城后,销给周某联系的客户4000件,得款8万元。另1000件推销给服装个体户李某。李某从梁某、周某小声言谈和急于出手的神态上,知悉此货系骗来的,考虑到自己未骗人,且买卖自由,便将价格压至每件10元(该品牌衬衫市场零售价50元左右),梁某得款1万元。事后,梁某给周某1.5万元。
[问题]
问答题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问答题简述革命根据地的调解制度。
问答题阅读下列法条.说明其含义。 我国《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问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侵损于人者,以凡人首从论。即共监临主守为犯,虽造意者,仍以监守为首,凡人以常从论……即共犯谋反、谋大逆、谋叛、强盗、强奸,亦无首从。”
问题:
问答题有人认为,只有那些试图宣泄不满的民众才需要监督权,对于生活安逸的人来说,监督权可有可无。请结合宪法学原理对此看法进行评析。
问答题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0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这是《立法法》实施15年来首次修改。
根据上述背景,试论述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问答题阅读下列宪法条文,分析它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问答题材料1:
某日,在甲市公共体育场内,武警荷枪实弹,约数千市民正被组织围观一场特别公审公判。陈某是一名犯罪嫌疑人,其胸前挂着70厘米长、50厘米宽的木牌,1斤多重。上面白底黑字写着“犯罪嫌疑人陈某”,其他被示众者亦如此。甲市法院院长认为公审公判能够起到震慑作用。
材料2:
乙市在市直机关开展了一场普法宣传和一系列普法讲座,使市直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名市直机关干部丙在采访时表示“普法宣传和普法讲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理论知识,才具有法律意识”。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退休老人刘某经常早晨乘坐公交车到郊区的公园晨练。某日,刘某晨练完毕后乘公交车回家,恰逢乘坐公交高峰期,刘某上车后站在青年人李某所坐的位子旁,并示意李某让座给他,李某看了刘某一眼后将头转向窗外,没有给刘某让座。刘某和其他乘客对李某都表示不满。刘某一怒之下,强行将李某从座位上揪起,并扇了李某两耳光,致使李某鼻孔流血和脸部浮肿,衣服也被扯坏,刘某还要求李某向其道歉。事后李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刘某赔偿医疗费和衣物损失,并向李某赔礼道歉。法官任某在道德与法律适用问题上再三权衡后,最终判决刘某向李某赔偿损失,但对赔礼道歉请求不予支持。此事在当地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很多人对法院的判决无法理解,认为法官的判决有违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法与道德关系的原理对李某不给老人让座的行为进行分析。
(2)针对社会强烈反响,阐述避免道德的“法律强制”的原因。
(3)请分析法官任某在审理过程中运用的法律推理形式和法律论证标准。
(4)请根据法与道德关系的原理对法官任某的判决作出评价。
问答题请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回答问题。
2002年7月,某港资企业投资2.7亿元人民币与内地某市自来水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经营该市污水处理。享有规章制定权的该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制定了《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对港方做出一系列承诺,并规定政府承担污水处理费优先支付和差额补足的义务,该办法至合作期结束时废止。
2005年2月,市政府以合作项目系国家明令禁止的变相对外融资举债的“固定回报”项目,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属于应清理、废止、撤销的范围为由,作出“关于废止《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的决定”,但并未将该决定告知合作公司和港方。港方认为市政府的做法不当,理由是:其一,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对涉及固定回报的外商投资项目应“充分协商”“妥善处理”,市政府事前不做充分论证,事后也不通知对方,违反了文件精神;其二,1998年9月国务院通知中已明令禁止审批新的“固定回报”项目,而污水处理合作项目是2002年经过市政府同意、省外经贸厅审批、原国家外经贸部备案后成立的手续齐全、程序合法的项目。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