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6分)采莲曲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对病菌学说的验证和详细陈述将最终(1)______一条对抗所有感染性疾病的道路,也将创建出韦尔奇和其他人后来用以抗击流感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手段。简单来说,病菌学说认为微小的生物体会在侵入人体后繁殖,然后导致疾病,而且特定的病菌导致特定的疾病。那时也确实需要新的疾病理论。随着19世纪的发展,人们将尸体解剖后的发现与生前记录的病症关联起来,开始利用显微镜观察尸体和动物器官,将正常器官和病变器官进行比较,疾病变得越来越清晰化、局域化和特征化,科学家们最终抛弃了系统性疾病的概念以及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气质学说,开始(2)______更好的解释。当时与病菌学说相抗衡的还有另外三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涉及“瘴气”。这个概念以多种形式存在,但都从根本上认为,大部分疾病是由空气中的腐败物、气候的影响以及有机物降解出的有毒气体所致。瘴气貌似是一个特别好的流行病学解释,而且沼泽地区的脏乱似乎能支持这个理论。1885年韦尔奇认为病菌学说已经确凿无疑了,纽约市卫生局还在告诫市民:“将所有的电线在某个季节埋于地下……会让那么多富含毒气的下层土暴露于空气中……这对市民健康极为有害……哈林区的腐败污物如此之多,足以生成毒害半数市民的有害气体。”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位杰出而非常受人尊敬的英国流行病学家依旧致力于瘴气论研究;而1918年流感大流行后,人们在查找病因过程中,还对气候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考量。疾病的“污秽”理论几乎与瘴气论一脉相承。它也同维多利亚时代的习俗全然吻合,对“沼泽气体”的恐惧以及室内卫生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卫生状况的改进,同时也使人体能与当时所认为的有害物质相隔离。污秽通常与疾病联系在一起:虱子传播斑疹伤寒;污水传播伤寒和霍乱;老鼠通过它身上的跳蚤传播瘟疫。瘴气论和污秽论都有精于此道的拥护者,包括公众卫生官员和一些极具天赋的科学家。但病菌学说在科学上最大的对手却是以纯化学术语来阐述疾病。它将疾病视为化学过程。这个理论有许多可取之处。化学就像一面放大镜,帮助科学家们看清大量的生物学问题,而且一些化学反应似乎也确能用来模拟疾病的行为。举一个例子来说,热衷于疾病化学论的人认为,火烧是一个化学过程,并且一根火柴就可以(3)_____一连串的反应,可以点燃整个森林或城市。他们推测,他们称之为“酶”的化学物质发挥着类似火柴的作用。一个酶启动体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后引发等同于发酵的事件——感染。最终这个理论认为酶能够在体内再生,这样他们就同时(4)_______了催化和滋养生物体的作用。事实上这个更为深奥的酶理论版本本质上所描述的物质,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病毒的东西。(摘选自约翰·M·巴里《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晌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吾寝,吾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方孝孺《越巫》,有删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刘庆邦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邈远。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⑤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胧。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学定于6月18日举办“这是我的家;笔墨丹青,金色光影——献礼××大学70周年校庆书画笔会、摄影展"系列活动。请代××大学党政办公室、校庆办公室写一则通知,不少于500字。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共12分)烟火气吕峰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我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晕。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改善生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非是在玉米饼中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母亲每每为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囱通向屋顶。每当在野外割草或是放学回来,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埂上许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烟囱、每一道炊烟。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透过炊烟,我们可以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巴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浓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维系着整个村庄,也承载着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做菜。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地飞舞。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厨房狭小而局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有删改)
(二)文学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我根本不相信现实生活中的人会有哲学意义上的绝对自由。每个人的行为既受制于外部世界,又受制于他的内部世界。叔本华说:“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但不能要他想要的东西。”这句名言从青年时代就给了我有益的启示,每当我和别人在生活上遭遇困难的时候,它使我心境平和,宽容为怀,从而免于怨天尤人,丧失心志,也不至于对已对人过于苛求。它赋予我的生活以幽默感。(摘选自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为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县涌现了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典型模范。他们中有的奋不顾身,夜以继日抢救病患;有的深入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防疫,做好源头管理;有的统筹协调,做好后方支援,为医务人员提供坚实保障。经××县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研究,决定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挺身而出、积极作为、无私奉献的一线党员、基层干部、医务人员,以及志愿者予以通报表扬。请代××县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写一则通报,不少于500字。
(一)实用文写作请根据以下材料写一封商洽函(注意格式的规范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材料二: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他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这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张玉滚的颁奖辞。材料三:“三牛”精神是指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国政协2021年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和剧本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一)实用文写作请根据以下材料拟写一则通知(注意格式的规范性)。
(二)文学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在古建筑上乱涂乱画;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
(二)文学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摘选自龙应台《文化是什么》)
根据所给情境和要求,完成公文写作。××大学文学院定于2022年10月15日举办第十八届大学生学术节的颁奖活动。为了使本届学术节的举办更加圆满,提升本届学术节的层次,扩大学院影响力,特邀请王××教授担任颁奖嘉宾。请代××大学文学院拟写一份邀请函。要求:信息齐全,格式规范,结构完整,语言得体。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树牢一盘棋意识,倾力支援湖北。在自身抗疫任务艰巨、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湖北提供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先后派出15批1281人援鄂医疗队,派出117名公安干警支援随州。材料二:去年7月中下旬以来,我省连续遭遇多轮极端强降雨,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四大流域先后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面对洪灾,我们迅速启动防汛一级响应,紧急避险转移并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确保了黄河秋汛洪水防御的全面胜利。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和剧本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论读书林语堂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也许蒋介石未进过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之蒋介石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或某人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已是而人非。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已有同感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现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