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市场化工具。
问答题简述聚联式。
问答题2002年1月12日,国家计委在北京举办了关于铁路春运价格听证会。此听证会的举行的依据是199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上述法规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公开举行的听证会,公民可以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旁听申请,经批准后参加旁听。在听证会上,与会专家和消费者就铁路春运是否提高票价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他们根据自己对有关价格法规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这对于政府部门作出与此相关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分析以上案例并回答两个问题: (1)举行听证会体现了我国行政决策改革和发展的哪些趋势? (2)听证会也属于行政决策的外部监控内容,请说明行政监控系统对行政决策的作用。
问答题简述加权投票。
问答题简述民主集中制。
问答题简述方案抉择的主要方法。
问答题简述绩效管理及其功能活动。
问答题在实行分税制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应遵循哪些原则?
问答题简述委员制的优缺点。
问答题简述单联式。
问答题联系实际,谈谈行政方法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问答题简述德尔菲法的一般程序。
问答题简述行政伦理评价。
问答题2002年3月,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郑培民同志突然发病,在赶往医院的急救车上,他用微弱的声音嘱咐身边的人:“别闯红灯……”“别闯红灯”成了郑培民同志的遗言,也成了昭示党员干部的箴言。不闯“红灯”,这是郑培民同志一贯的自律。郑培民同志到中央党校学习时,曾向单位财务处借了5000元作为差旅费和学费。到中央党校报到交费后,他把余款存到了储蓄所。后来回单位报账时,他居然多交了8.72元钱。财务人员间其原因,才知道是存款的利息!于细微处见精神,从琐事中看作风。小小的8.72元钱,郑培民同志“两袖清风”的形象赫然可见!“手拉手,户外走,说说话,散散心,情切切,意绵绵,身体好,永相伴。”——这是郑培民同志和妻子在一次散步后记下的“打油诗”,夫妻情感溢于言表。郑培民同志挚爱家人,但是,他从来不用手中的权力给予妻儿任何照顾。他不为妻子找“好”的工作,不让儿子坐他的“专车”。他常说:“权力是人民给的,应该为人民办事。”他的言行,是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抨击,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的真实体现。郑培民同志的朋友多,但是对于朋友,特别是对企业界的朋友,他唯有付出而不谋私利。有一次,他为两个子女到属下的企业定做羽绒服时悉数付款,不占企业的一点便宜。“别闯红灯!”尽管一些“红灯”只是区区“小事”,但这些“小事”却显现了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忠诚与否、工作称职与否,恰是一道道严肃的“生死关”:跨不过,“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跨得过,无私无畏,利国利民。只有在金钱、家庭等等方面不闯“红灯”,才能在工作中敢说敢管,敢闯敢干,才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分析上述案例,指出公共管理者应具有的伦理规范。
问答题简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关系。
问答题39岁现象 近几年,一些地区纪检部门查处的违法乱纪案件中,有一个现象格外引人注意。受查处的县、乡两级领导干部中30~40岁之间的成了“主力军”,越接近40岁,“买官卖官”等违法违纪现象越相对集中。一些群众把这跟人们常说的“59岁现象”对应,称为“39岁现象”。1999年,福建省查处了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卖官案。丁仰宁在这个福建全省有名的特困县任职3年,卖官受贿及非法所得100多万元,人称“丁百万”。丁案涉及该县大小官员246人,大多数都不到40岁。其中丁仰宁1996年到任时38岁,已经处理的14个副处级以上干部中,35~40岁间的9人;9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中,8人年龄在35~40岁之间。其中,钟昌瑞在1996年37岁时刚当上县教育局局长,就开始向丁仰宁等人送钱,在1998年底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副县长。钟昌瑞等人为何如此急不可耐,不断铤而走险向“上”送钱?一位知情的干部道出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钟就是想赶在40岁前当上副县级干部,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30多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为何一些干部在这一年龄段栽跟头,走上了违法违纪的道路呢?这和一些年轻干部忽视党性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些地方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片面理解年轻化,甚至搞“一刀切”,这是造成“39岁现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些地方在选拔配备县、乡两级党政班子时有这样一个“原则”:35岁以上的不再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40岁以上的基本不再提拔进入县级党政班子。一些基层干部抱怨:35岁到不了科级,40岁到不了县处级,就没有什么“奔头”了。一些年轻的乡镇干部发牢骚:“这辈子算完了。”问为什么,回答是“都30岁了,连个股级干部都不是”。 透视“39岁现象”,基层组织部门的同志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乡镇,至少需要4~5年转为“股级”,再2年转副科,再3年转正科,再3年转副县级,这一个流程下来,最顺的干部也要12年时间。一个环节跟不上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一些干部采取“倒推法”,就可以推算出自己是否“还有戏”。一些基层干部感到“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就开始混日子,“自己本身有思想包袱,哪还有心思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也恶化了干群关系。 “39岁现象”的另一个危害,是诱使一些基层干部大搞所谓的“政绩工程”,虚报浮夸。真正把一个地方的经济搞上去,没有几年时间是很难完成的。而将干部提拔的年龄压缩在特定的儿年之内,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一些干部从容干实事的机会,逼着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成绩”。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不顾客观实际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出现了很多“空壳乡”、“空壳县”,一些乡镇负债在数百万元以上。一些领导干部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群众工作和经济工作上,“平时不下去,下去就罚钱”,被老百姓称为要钱、要粮、要命的“三要”干部,致使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政和县澄源乡原党委书记张余帅,是该县买官者中最“下力”的人物之一。张余帅年仅35岁,而之所以“少年得志”,拿群众的话说就是“此人最敢吹牛,也敢送”。 如何避免“39岁现象”,有关人士开出了三个药方: 一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和县之所以出了涉及200多名干部的买官卖官大案,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丁仰宁有一句“名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当官不收钱,退休没本钱。”这种赤裸裸的“当官发财”思想侵蚀了一些干部的灵魂,而当他们把当官和发财联系在一起时,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大力加强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使他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二是要纠正基层干部选拔中的偏差。我们党确实需要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但是选拔干部要“唯才是举”,“年轻化”的关键是将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而不是简单化地“一刀切”搞年龄划限。基层确实需要一大批年轻的同志,但农村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点。一些40多岁的干部,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和广泛的阅历,如果将他们一概排除在干部提拔的人选之外,同样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三是要推进和完善干部制度改革。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有关部门在于部考核选拔中应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如福建一些地方就进行了大量可贵的探索,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等,使买官者无“路”可走。另一方面,破解“39岁现象”,还要切实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将一些工作干不好、群众不满意的干部拉下马来。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问答题简述领导的定义。
问答题简述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
问答题简述上行沟通。
问答题财政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