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三等控制网 1)工程概况 ××市的现有基础控制网,因自然环境变化、城市扩张、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大地控制网点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基础控制网的功能,计划在区域范围内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建立三等大地控制网。 2)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地区为全面查清全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决定开展全区土地调查工作。 【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市交通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是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利用GIS应用平台,通过空间分析、专题制图、三维模拟显示等手段,处理各条道路、各道路交叉监控数据与车流监控数据,从而提高该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水平,同时为道路交通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问题】
案例分析题花园新城2号地块1#、2#、3#楼,总建筑面积约56100.57m2。包括地下2层、主体28层,建筑总高度89.70m,地下2层面积16248.29m2,地上28层面积39852.28m2。结构形式为高层剪力墙、框架结构。+0.000标高相当于黄海高程399.7m。 ××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通过竞标获得该项目的建设权,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业主方委托某甲级测绘单位对该项目进行第三方检测。工作内容包括:平面控制网建立、工程定位测量、工程高程控制测量、电梯井与核心筒垂直度测量、建筑物主体工程沉降监测、建筑物主体工程日周期摆动测量。 【问题】
案例分析题 根据××市政府工作需求,需要编制《××市地图集》,制图区范围包括整个市域。《××市地图集》分序图、区域详图、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发展规划5个图组。各图组的内容如下。 (1)序图组:××市的地理位置、历史、行政区、地势地形。 (2)区域详图组:××市各行政区的城区详图。 (3)社会经济图组:××市人口、经济、文教体育等内容。 (4)自然环境图组:××市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分布。 (5)发展规划图组:××市的发展规划。 问题:
案例分析题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某省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位于某市东南部,东至东三环,西至中州路,南至包河,北至文化路。开发区属城乡接合部,开发区共有7个村委会,另辖平台镇政府。建成区高楼林立,地物繁多,街道星罗棋布,京九铁路贯穿测区南北,交通繁忙。村庄内房屋密集,院落凌乱,树木茂密,通视困难。地籍测绘面积约13平方千米。 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 (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 (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及编号》(GB/T 13989—92); (9)《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现有测绘成果资料 (1)某市国土局提供的4个D级GPS点的平面坐标(80坐标),四等水准高程(85国家高程基准); (2)有关土地登记资料(征地批文、征地图、出让、转让、地籍调查表等); (3)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4)110000土地利用规划图; (5)城市分等定级图; (6)正摄影像图(DOM)。 5.比例尺及分幅 (1)基本地籍图采用1:500比例尺,图形分幅为50cm×50cm矩形分幅; (2)地籍图幅编号以图廓西南角坐标10千米数(小数后两位)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连接,图名采用图幅内较大的单位、住宅小区、村庄名称等。 [问题]
案例分析题××省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夏季最高气温40℃,冬季最低气温一10℃。6~7月为梅雨季节,年平均降雨量在1234mm以上。11月至次年3月空气湿度较大,经常大雾弥漫,能见度极差。省内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十分便利。该省现有的大地控制网受地壳变动和社会建设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标志损坏、减少严重,目前的大地控制网点难以满足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利用GNSS技术建立二等大地控制网。 1.已有资料 (1)测区现有地形图及交通图、行政区划图可供设计、选用使用。 (2)对控制测量范围的控制点进行了全面普查,国家级网点若干个。 2.作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一2009)。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4)《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B 22021—2008)。 【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地区为全面查清全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决定开展全区土地调查工作。
案例分析题1)工程概况 ××地铁一期工程南北线(玄武门站至许府巷站)区间圆形隧道(左、右线)与××公路隧道在新模范马路与中央路的丁字路口立体交叉,××公路隧道从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方穿越,并先于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公路隧道在城墙西段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SMW工法,主体结构在与地铁隧道相交段为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主体结构底板为850mm厚钢筋混凝土,垫层为200mm厚素混凝土,并沿××公路隧道纵向设抗拔桩。 地铁第一台盾构机第一次从许府巷站南端头左线出发向玄武湖站方向掘进,并于同年10月中旬反向从地铁右线再次穿过××公路隧道。在立体交叉段,地铁盾构与××公路隧道的净间距约为1~2m。由北向南,地铁隧道左线与××公路隧道净间距为1.053~1.760m,右线与××公路隧道净间距仅为1.004~1.711m。在××公路隧道和地铁盾构隧道交叉段,两者之间的最小净距仅为1.004m,最大净距也不过1.760m。当该段××公路隧道建好后,地铁盾构从××公路隧道下面穿过,将会扰动周围土体,××公路隧道底板的地基反力会有变化,从而影响××公路隧道主体结构受力,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后果。根据××公路隧道建设指挥部要求,需在地铁盾构穿过××公路隧道时,实时监测地铁盾构施工对××公路隧道的影响,从而指导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 2)监测项目 (1)地表沉降监测; (2)××公路隧道底板沉降。 3)监测方法 (1)地表沉降监测 ①监测目的。 掌握盾构推进时地表沉降规律,盾构推进对地表和地面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指导施工和确保施工安全。 ②测点布设。 距××公路隧道结构边线30m范围(重点监控地段)、金川河地段沿盾构隧道轴线纵向每隔10m布设一个地表测点,其余地段每隔20m布设一个监测点(有房屋地段在空地处布设)。同时,在盾构隧道两侧(约17m)范围内布设地表横向沉陷槽测点,沿××公路隧道中线和金川河边各布设一组。测点埋设主要为工作基点与测点的埋设。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至少埋设2个工作基点,以便于工作基点互相检核,并且工作基点应与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 (2)××公路隧道底板监测 ①监测目的。 通过实时监测,掌握盾构推进××公路隧道底板的沉降和隆起情况,以指导施工和保证施工安全。监测要求为:当地铁盾构掘进距××公路隧道结构线50m范围内时,实时监测××公路隧道底板下地基反力和土体位移、底板面位移及底板应力变化情况。控制的标准为:隆起值为10mm,允许沉降值为30mm。以控制标准的70%作为预警值。 ②监测点布设。 工作基点布设:工作基点是沉降和隆起测试的基础,本次测试共埋设3个工作基点,距离地铁盾构左线中线50m以外。其中,BM0为隧道施工的水准点,与BM1、BM2一起构成首级控制网并提供原始高程。工作基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均采用在隧道底板钻孔,然后埋入直径16~18mm、长100~200mm的膨胀螺栓或半圆头钢筋制成。 本次沉降和隆起观测的观测点重点布设在××公路隧道底板上。在隧道的南、北线上分别布设三个断面,断面号从北到南分别为NⅠ、NⅡ、NⅢ和S工、SⅡ、SⅢ,每个断面上从西到东的观测点分别用1~13表示。各个断面上的点布设在以地铁盾构为中心的两侧。观测点布设总数为13×6=78个点。 4)问题
案例分析题根据某市“十一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需对该市沿海、沿江的滩涂实施1:10000水下地形测量。为该市围垦工程、港航建设、海洋资源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测绘资料。测区位于东经121°34"00"~122°09"00",北纬40°04"45"~40°23"30",包括该港口及附近地区、航道、锚地以及航行信息(水深、障碍物、干出滩、海岸线、海底底质、助航标志等),测区地形类型为山地。项目任务是完成1:10000水下地形测量,提供当地平均海平面基准下的高程数据、2000坐标系下的UTM坐标,并绘制水下地形图。任务日期为自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2010年5月30日结束。 (1)已有的资料准备。 ①测区内已有1:10000的地形图,可作为控制网设计、选点用图。 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③长期验潮站资料包括:布设了1、2、3三个潮位站,3站为长期验潮站,前期已经有13年的潮位观测资料,1、2站为短期验潮站。 (2)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及规格。 测绘成果严格按照现行的测绘规范和标准执行。 (3)已有设备情况。 水下地形测量采用的设备应包括定位设备(GPS)、声速测量、验潮仪、水准测量以及其他辅助设备。 问题:
案例分析题赣州市是江西省人口最多、区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为了满足本市的经济建设、城市规划、环境监测、水利建设、资源开发等需要,响应中央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利用GPS技术建立三等大地控制网。作业范围约90km2,涉及周边等纳入规划建设的县市,现阶段已完成全部外业观测任务。仪器设备齐全,人员由有丰富大地测量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及技术员等若干名组成。主要作业规范依据有:(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CH/T2008—2005)。(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GB/T20256—2006)。(5)《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B22021—2008)。(6)《区域似大地水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GB/T23709—2009)。下图是进行GPSC级网观测时的局部控制网网图,分别由D1~D4共4台广州中海达HD8200E讲行观测。问题:
案例分析题根据西北某地级市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计划生产该地区1:10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1:10000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和1:10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DLG)。前期已经完成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以及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部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测量任务。该测区面积约为5400km2,东西长约90km,南北长约60km,测区内陆地最低点高程为120m,最高点高程为400m。 摄影胶片为真彩色航空摄影像片,扫描分辨率为0.02mm,航空摄影机型号为RMK-TOP,像幅为230mm×230mm,焦距为152mm摄影比例尺为1:20000,航片的航向重叠度为65%,旁向重叠度为35%。 测区共布设21条航线,每条航线57张,航片总数计1197张,东西向飞行。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监部门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质监部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后续工序使用。 【问题】
案例分析题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市的DLG数据建库的任务。根据该市1:500的数字线画图建立地形要素数据库。 问题:
案例分析题1995年11月,国务院确定从1996年开始用5年时间完成全国陆地(不含港澳界)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任务。根据这一要求,某省在民政部门的牵头组织下,于2000年4月开始对本区的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进行勘定工作。 【问题】
案例分析题第二题某地级市某地块拟开发建造高层建筑物3栋。其北侧居住小区的部分建筑物可能受到采光的影响,需要进行日照分析测量。根据初步设计方案,测量共涉及到建筑物12栋。采用动态GPS及免棱镜全站仪等设备,作业人员3名。测量结束后,进行建筑物角点坐标复核,复核结果无超限情况。水准测量起算自城市高程控制网点,按照现行的《工程测量规范》以图根水准测量标准进行水准引测,线路全长9.0km,经计算的闭合差为-10cm。 问题:
案例分析题第二题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机械厂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厂区面积1.5km2。 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包括《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范》(GB/T 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地形图图幅按地形分幅,规格为50cm×50cm。 根据厂区的情况,布设了一附和导线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如下图所示。 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测绘单位受房管局委托,承担了花园小区B区的房地产测绘任务,该区共有建筑10栋,房屋建筑形式为住宅形式。本房产测绘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产权登记测绘。任务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面积测算、房产分户以及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本工程按二级房产面积测量精度执行。 [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市的DLG数据建库的任务。根据该市1:500的数字线划图建立地形要素数据库。
案例分析题大西客专(原平至西安段)北起山西省原平市,向南经山西省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市,跨黄河进入陕西省渭南市,经临潼至西安,线路全长为687km,其中原平至运城正线长度为477km,运城至西安正线长度为210km。全线大部分地处山区,设计隧道20多座,其中南山上隧道、韩信岭隧道、乔家山隧道和干庆隧道等大于6km的长大隧道需要独立进行隧道洞外精密控制测量。主要设计及作业依据有: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工程建设期间颁布的有关测量规程、规范。 整条路线洞外控制测量过程既有施工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亦有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统,具体参数如下: (1)坐标系统。 ①全线采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及满足客专投影变形不大于10mm/km的要求的施工坐标系。 ②施工坐标均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a=637813m,f=1/298.257222101,高程异常均取0m。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问题】
案例分析题为了满足某市经济建设的需要,受该市测绘局的委托,计划生产该市1:1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数据。测绘航空摄影技术确定采用超轻型飞行器航摄系统或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超轻型飞行器航摄系统是指采用2000万像素以上框幅式数码相机和有人驾驶超轻型固定翼飞机、三角翼飞行器、动力滑翔伞、直升机等飞行平台进行航空摄影的系统。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是指采用2000万像素以上框幅式小像幅数码相机和无人驾驶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飞艇等飞行平台进行航空摄影的系统。 (1)摄区概况。 摄区为我国北方低平原地区。 (2)数码相机要求。 相机镜头应为定焦镜头,且对焦无限远;成像探测器面阵应不小于2000像素;最高快门速度应不低于1/1000s。 (3)主要技术依据。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 3005—2010); 《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CH/Z 3001—2010)。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