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某市国土资源局要建立一个土地信息系统。土地类型分为耕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林地、水域(河流、湖泊)、交通用地、牧草地、其他用地等八类。面状要素包括编号、土地类型、权属、面积等信息,线状要素包括编号、土地类型、权属、长度和宽度等信息。建立土地信息系统使用地图比例尺为1:10000。 (1)空间数据组织。 土地信息所涉及的数据既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又具有大量的文本属性信息,还具有以地块、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大量详细数据资料。因此,要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多种数据类型的数据库,用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2)系统功能要求。 能够实现空间信息的检索(如某条道路两旁的土地类型、某地块邻接的地块的信息等);能够实现土地变更,即土地的几何和属性修改;自动计算土地面积;能自动绘制土地利用图。 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特建隧道长约10km,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提供的前期测绘成果和设计资料包括: 1.进、出洞口各4个C级精度的GPS控制点,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中央子午线为×××°50'00",投影面正常高为500m; 2.进、出洞口各2个二等水准点,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隧道的设计坐标、高程、里程桩等; 4.…… 由于现场地形条件的限制,该隧道未设计斜井,拟采用双向开挖施工,贯通面位于隧道的中部。隧道主体为南北偏西走向的直线隧道,隧道坡度一致,施工区中央子午线为×××°10'00",纬度为40°,进口施工面正常高为750m,出口施工面正常高为850m。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复测,并进行了中央子午线平移和施工坐标系建立等工作。施工坐标系的X轴为进、出洞口中线点连线的水平投影方向,并重新选择投影面。 洞内平面控制采用双导线分期布设,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不低于1",导线边长控制在200~600m之间,角度观测6测回,导线在隧道内向前每推进2km加测一条高精度陀螺定向边,高程控制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 [问题]
案例分析题二等水准测量设计 ×××二等精密水准测量项目设计书如下。 1)概况 (1)任务来源 维持区域大地测量高程基准,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测绘服务,利用水准测量技术建立区域大地高程控制网。 (2)测区范围(略) (3)任务情况(略)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略) (2)收集资料情况 1:5000地形图。二等水准点4个,采用1956黄海高程基准。 3)技术依据与精度要求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测量每千米偶然中误差:±2.0mm。 4)方案设计 (1)二等水准网布设(略) (2)技术标准 ①仪器:DS3光学水准仪;②视线长度≤80m;③前后视距差≤3.0m;… (3)外业观测 ①人员(略);②观测方式:采用单程双转点观测;…… 5)附录(略) 6)问题
案例分析题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某出版社计划编制最新版1:3000000《中国全图》挂图,全面表示我国领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特征、分布规律及相互联系。 (1)已有资料情况。 根据项目需要、地图内容设计和表示方法设计,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 ①1:1000000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数字地图; ②1:1000000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 ③1:250000全国数字高程模型; ④1:3000000《中国全图》(旧版);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划简册》; ⑥《世界分国地图》; ⑦《中国山脉资料图》; ⑧《中国河流、水运资料图》。 (2)地图内容的选择与表示要求。 反映我国领土范围内水系、地貌、居民地、交通网、境界和邻区(国外部分)内容。 (3)地图数据制作。 结合实际情况与操作,作业过程采用选取和概括这两种基本的地图制图综合方法。 问题:
案例分析题 1.任务概况 沿海某市为了港口建设,需要对甲地到乙地距海岸线10km水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获取1:1万的水下地形图。 2.指标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城市坐标系,高斯投影,3°分带。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 (3)测图比例尺:测图比例尺为1:1万,等深线间距1m。 (4)精度要求:定位精度要求2m,测深精度要求0.3%水深,交叉点测深不符值均方根要求小于0.5m。 3.现有资料 (1)市区的1:1万的地形图; (2)测区附近有4个三等GPS控制点; (3)测区附近有3个二等水准点。 4.设备 水下地形测量采用的设备如下。 (1)定位设备(GPS):根据测量比例尺、精度和测量环境采用信标GPS接收机。 (2)测深设备:应根据要求采用单波束、多波束测深设备。 (3)声速测量:应该根据水深以及区域温度、盐度变化采用声速剖面仪。 (4)验潮仪:对于需要架设临时验潮站的情况,可采用水尺验潮、波潮流仪、压力式验潮计。 (5)水准测量:水准仪或者全站仪。 (6)其他辅助设备:为实现精确测深,可考虑在测深中配备姿态传感器和光线罗经等辅助设备,辅助设备还包括计算机、发电机等其他设备。 问题:
案例分析题××房地产开发公司,计划在××市××规划小区拟建4栋6层住宅楼,楼号为9号、10号、11号、12号。拟建工程位于××以东、××以北,两者交叉口东北。××公司承担了住宅楼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场地地形基本平坦,最高地面高程38.24m,最低地面高程36.90m,平均地面高程37.45m。该区地貌形态单一,为山前冲洪积平原。根据野外钻探资料,勘探深度范围内岩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和白垩系王氏群泥质砂岩层。根据其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将场区地基土范围内岩土层自上而下分为6主层和2亚层。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地下水有两层。其中第一层含水层为第③l层粉质黏土,地下水类型系上层滞水,主要补给来源是依靠大气降水,排泄以蒸发为主;第二层主要含水层为第⑤层粗砾砂,地下水类型属第四系孔隙微承压水,勘察期间实测稳定水位标高在35.07~35.80m。主要补给来源是邻区补给,排泄以地下径流为主。据调查,第二层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在2.0m左右。由于水位高于基础,设计和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上层滞水随季节变化较大,水位不一,建议施工期间注意处理。通过招标,××测绘单位承担了该建筑工地的测绘任务。测量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内容:(1)施工平面控制测量。(2)施工高程控制测量。(3)建筑物放样测量。(4)竣工测量。
案例分析题第七题某城市交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行路难、停车难”已经成为摆在该市面前的首要难题之一。及时解决该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交通问题,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的、集成的、智能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是极其重要的保障。某测绘单位承担了建立该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包括交通专题地理数据采集、交通专题地理数据更新、交通信息平台建设等。 (1)交通专题地理数据采集。 交通专题地理数据采集分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文档数据采集、统计数据采集、声像数据采集等。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任务,实际作业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软件进行采集和处理。 (2)交通专题地理数据更新。 对于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分为专题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和非专题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专题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更新步骤与方法因不同的专题数据而不同,实际作业过程中采用道路竣工图(CAD格式)为道路交通数据进行更新。 (3)交通信息平台建设。 将系统收集到的城市交通信息,经融合处理后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利用采集到的相关信息为该城市民和游客提供交通信息服务(搜索最优路径等),使他们在城市的出行更加方便。 问题:
案例分析题二等水准网 1)测区概况 ××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6、7、8月为雨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年均温高达18℃以上,年内月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冬季偶有奇寒。 根据经济发展对基础测绘的需求,拟对本地区进行二等、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工作内容:二等水准观测1100km,三等水准观测600km,全网进行统一平差计算,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测区困难类别为Ⅱ级。 2)已有资料 (1)测区现有1:1万、1:5万、1:10万、1:25万地形图。 (2)国家一等水准点4个,其中2个基岩点,2个基本点。 3)选点和埋石 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选点埋石:二等点311个,其中基本标石点11座,普通标石点300座;三等点365个,全部为普通标石点。 4)问题
案例分析题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A省(省简码为12)与B省(省简码为53)决定联合勘定A、B两省毗邻边界线。界线所处地区为平原,地势起伏不大。 (1)已有资料。 ①A和B省相邻区域的1:50000和1:100000地形图,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②测区内基础控制成果包括国家控制网点和国家GPS网点,城市控制网点及相应等级的控制成果; ③其他相关资料。 (2)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类型。 ①双频GPS接收机多台; ②6.0"全站仪多台; ③光电测距仪多台。 (3)技术要求。 ①对测区内已有的基础控制点成果,应进行充分收集和分析,已有控制点成果都应充分利用。 ②界桩点坐标要求实测。测定界桩点坐标和高程所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要与所利用的地形图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相一致;可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也可以采用GPS-RTK方法测定。 ③利用已有地形图资料制作的边界地形图成带状,图内内容范围为垂直界线两侧图上各5cm内。 ④一般情况下不设界桩点方位物,有必要设置时,每个界桩的方位物不少于3个。 ⑤其他相关规定参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GB/T 17796—2009)执行。 测绘单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界线测量的准备以及相关的界桩点、边界点和相关地形测绘。提交的界桩登记表内容包括了界桩编号、界桩类型、界桩材质、界桩所在地(两处或三处)、界桩与方位物的相互位置关系、界桩的直角坐标、界桩的地理坐标和高程、备注及双方(或三方)负责人签名等,同时提交了其他符合规范要求的界线测绘成果。 问题:
案例分析题任务概述 (1)任务来源。根据工作需求,河北省需要编制一张1:1000000《河北省地图》,全面表示河北省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条件、政区分布、交通网的空间分布和总体特征,以及与周边省市的联系,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办公用图。 (2)制图区范围。制图区范围包括整个河北省,由于有些地图采用的是矩形分幅,图幅还涉及周边省市区域。 2.制图区域地理概况 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地域广阔,地跨北纬36°03’~42°40’、东经113°27’~119°50’,总面积为187700km 2 。 河北省辖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廊坊市、沧州市、保定市、衡水市1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115个县(含6个自治县)、910个镇、35个市辖区,人口669900人。 3.编图资料情况(略) 4.地图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1)地图精度。图上地图要素(地物)相对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为:图上±0.75mm,最大不超过±1.1 mm。 (2)地图规格。比例尺为1:1000000,成图尺寸为1100mm×800mm,印刷成品为1张挂图;采用矩形的分幅设计,版面由主区、邻区、图例、附图、图名、比例尺和图外要素组成,图例以矩形开窗形式配置在图面的左下角。 【问题】
案例分析题位于华北平原的××新城为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需要测绘新城规划范围内老城区、新城区及开发区的1:2000地形图,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测区范围西至龙凤河故道左堤;北至龙凤新河右堤;东至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南至京山铁路、杨北公路,总面积约为80km2,测区地势平坦,海拔3~5m。 项目工期从××年××月到××年××月,××年××月××日前完成测区1:2000地形图测绘,××年底完成数据更新工作。 1.测区已有资料 经调查,测区周围有二等三角点4个,分别为“罗锅判”、“南马房”、“渔霸口”、“农资仓库”。测区内有一等水准点1个,为“兴武34—1甲上”,二等水准点15个,分别“WQ009”、“WQ011”、“WQ012”、“WQ013”、“WQ015”、“WQ016”、“WQ022”、“WQ023”、“WQ024”、“WQ025”、“WQ026”、“WQ028”、“WQ029”、“WQ033”、“WQ035”。经实地踏勘,标石保存完好,可作为本项目首级控制测量的起算成果。 2.作业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 (4)《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1—2007)。 (5)《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 (6)《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 (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 3.平面坐标及高程系统、测图比例尺、图形分幅及编号 本项目采用全站仪测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图幅采用50cm×50cm正规分幅;图幅号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X、Y的千米数表示,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线相连;图号由东往西、由南往北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编号,即1,2,3,…。图幅内有明显地形、地物名的应标注图名。 【问题】
案例分析题根据省国土局的安排,某市X X年X X月开始对本地区开展土地调查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1.测区概况 测区为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测区的东部为平地、西部为丘陵地。其中平地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80%;丘陵地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450km2。 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 2007)。 (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6)《城镇地籍调奎规程》(TD 1001-93)。 (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及编号》(GB/T 13989-92)。 (9)《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1995)。 (10)《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案例分析题地形图测绘 1)工程概况 ××省××县总面积1985km2,辖××街道办事处1个,乡(镇)11个,散落的村庄118个,以前的村镇规划所用的地形图都是指北针加小平板测绘,精度差,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新一轮的村镇规划就是要按照上级的部署,要高起点、高要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测区位于××省中部偏北。测区内大部分为村镇密集居民区。测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18.5℃,年均降水量在1700mm左右。测区内有铁路、国道和省道,交通尚属方便。 2)测量项目目标 (1)利用C级GPS控制网点0014、0036、077P、078P,在所测量的村镇建立D级(3PS控制网。 (2)按先乡(镇),后村庄,急用先测的原则完成地形测量。 (3)采用全站仪测图方法,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 (4)争取“十二五”前期完成各乡、镇所在地及部分村庄地形图。 (5)力争“十二五”后期全面完成新农村地形测量工作,做到“一县一图,一乡一图,村村有图”。 3)已有资料的利用 (1)总参测绘局测制的1:5万地形图; (2)××省测绘局测制的1:1万地形图; (3)××测绘院测绘的1:1000地形图(指北针加小平板测绘方法); (4)C级GPS控制网点。014、0036、077P、078P平面坐标成果(成果属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3°带坐标,中央子午线为117°); (5)C级GPS控制网点0037、077P高程成果(成果属1985国家高程基准)。 4)作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4)《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 5)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市的基础控制网,因受城市建设、自然环境、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标志不断损坏、减少。为了保证基础控制网的功能,该市决定对基础控制网进行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控制点的普查、补埋、观测、计算及成果的坐标转换等。 现处于技术设计阶段。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网采用三等GPS网,拟用10台仪器,采用点连式进行观测,布设37个GPS C级点。 【问题】
案例分析题大西客专(原平至西安段)北起山西省原平市,向南经山西省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市,跨黄河进入陕西省渭南市,经临潼至西安,线路全长为687km,其中原平至运城正线长度为477km,运城至西安正线长度为210km。全线大部分地处山区,设计隧道20多座,其中南山上隧道、韩信岭隧道、乔家山隧道和干庆隧道等大于6km的长大隧道需要独立进行隧道洞外精密控制测量。主要设计及作业依据有: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一2009); (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工程建设期间颁布的有关测量规程、规范。 整条路线洞外控制测量过程既有施工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亦有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统,具体参数如下: (1)坐标系统。 ①全线采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及满足客专投影变形不大于10mm/km的要求的施工坐标系。 ②施工坐标均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a=637813m,f=1/298.257222101,高程异常均取0m。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问题】
案例分析题第五题某测绘项目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生产比例尺1:2000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测区面积约为5000km2,东西长约为100km,南北长约为50km,测区地形类型为山地。 原始影像采用真彩色胶片航空摄影像片,摄影相机型号为RC-30,像幅为230mm×230mm,焦距为152mm,摄影比例尺为1:10000,航片的航向重叠度为65%,旁向重叠度为35%,影像扫描分辨率为20μm。 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整个测区外业控制点施测、测量控制工作后,进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平面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野外测绘工作完成后,进行内业作业和立体测图,然后对立体测图数据成果进行了点位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等方面的质量检查。 在内业作业中,精度要求:mh=±(a+btanα),加密点高程中误差要求为0.8m,注记点高程中误差要求为1.2m,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为图上0.8mm。 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市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准备采用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测制该市1:10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前期已安排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等工作。 问题:
案例分析题区域CORS建设 1)测区概况 ××省位于中国内地南部,陆地南北相距约800km,东西相距约900km。全省辖9个地级市,18个县级市,45个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四季常青,是中国降水丰沛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700~2200mm,多雷阵雨,7~9月以台风雨为主。年均温高达23℃以上,年内月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冬季常骤然降温,并偶有奇寒。全省公路交通发达,公路通车总里程、公路密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桥梁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2)建设任务 CORS建设的任务有以下几点: (1)使全部省域内的用户能更方便地利用该系统来达到厘米级水平的定位和导航; (2)促进用户利用CORS来发展GIS; (3)监测区域地壳变形; (4)求定大气中水汽分布; (5)CORS的数据可以从数据中心下载,CORS的数据和信息包括接收的伪距和相位信息、站坐标、站移动速率矢量、GPS星历、站四周的气象数据等,所有数据有选择开放。 3)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大桥总长4875m,主桥上部结构采用(160+380+160)m的3跨连续漂浮体系PC斜拉桥,斜拉索按空间分布,桥塔采用钻石形,边跨设一个辅助墩。桥面净宽31m,分8车道,该桥桥塔140.3m,自身荷载巨大,风、潮湿影响显著,受力情况复杂。桥上交通繁忙,高峰时车流量超过5000辆/h。为了确保大桥安全运行,避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和影响,必须对其进行长期变形监测。某勘察测绘研究院承接了该项目任务,并进行了塔顶水平位移、基础沉降、主梁挠度、主梁及主塔应力、斜拉索索力等变形监测内容。大桥南北桥塔基础承台的监测点距基准点最远不超过600m,并在大桥南北塔的塔顶各设置2个水平位移监测点,主梁上对应于主桥各墩顶的桥面上以及主跨的L/3、L/2、L/4(L为主跨长度)处设置9个挠度观测点。主要作业规范有《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桥梁变形监测及相关设计规范要求等。 问题:
案例分析题某市交通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是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利用GIS应用平台,通过空间分析、专题制图、三维模拟显示等手段,处理各条道路、各道路交叉监控数据与车流监控数据,从而提高该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水平,同时为道路交通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