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
公务员类
工程类
语言类
金融会计类
计算机类
医学类
研究生类
专业技术资格
职业技能资格
学历类
党建思政类
注册测绘师
建造师
注册建筑师
造价工程师
工程咨询(投资)专业职业资格
监理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注册电气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注册结构工程师
注册城乡规划师
注册计量师
注册土木工程师
注册环保工程师
注册化工工程师
注册设备监理师
安全评价师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注册机械工程师
通信工程师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职业资格
建筑工程测量员
建筑工程监理员
建筑工程安全员
建筑工程资料员
建筑工程实验员
建筑工程施工员
建筑工程质量员
建筑工程机械员
建筑工程劳务员
建筑工程材料员
建筑工程标准员
问答题为了满足某市经济建设的需要,受该市测绘局的委托,计划生产该市1:1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数据。测绘航空摄影技术确定采用超轻型飞行器航摄系统或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超轻型飞行器航摄系统是指采用2000万像素以上框幅式数码相机和有人驾驶超轻型固定翼飞机、三角翼飞行器、动力滑翔伞、直升机等飞行平台进行航空摄影的系统。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是指采用2000万像素以上框幅式小像幅数码相机和无人驾驶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飞艇等飞行平台进行航空摄影的系统。 (1)摄区概况。 摄区为我国北方低平原地区。 (2)数码相机要求。 相机镜头应为定焦镜头,且对焦无限远;成像探测器面阵应不小于2000像素;最高快门速度应不低于1/1000s。 (3)主要技术依据。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 3005—2010); 《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CH/Z 3001—2010)。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为满足经济建设对基础测绘资料的需求,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库,某市准备生产该地区1:1万比例尺的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现已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等工作。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城市,总面积约4500km2。测区为平地和丘陵两种地形,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均低点为20m,最高海拔230m。 2.主要技术依据 (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CH/T 1015.2—2007); (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 (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 1015.1—2007); (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6)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7)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1:1万,航摄像机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仪焦距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0.02mm,像片类型为彩色片。 航摄总面积为4500km2,测区共布设34条航线,每条航线112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3808张,东西向飞行,航片的航向重叠65%,旁向重叠35%。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4.其他资料情况 1)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测量成果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分别按平地和按丘陵地区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平坦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 (2)丘陵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 (3)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测图工序使用。 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基本情况 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意移交给下一工序使用。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市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计划在市东北区域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测绘单位承担了规划区地形图测绘任务。 该测区面积约26.0km 2 ,地势平坦,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区域,多为农村居民点和农田。测区内有两个D级GPS点,一个在测区西北角,另一个在测区东北角。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省为了满足本省的经济建设、城市规划、环境监测、水利建设、资源开发等需要,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利用GPS技术建立二等大地控制网。 现处于任务设计阶段。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根据某市“十一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需对该市沿海、沿江的滩涂实施1:10000水下地形测量。为该市围垦工程、港航建设、海洋资源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测绘资料。测区位于东经121°34"00"~122°09"00",北纬40°04"45"~40°23"30",包括该港口及附近地区、航道、锚地以及航行信息(水深、障碍物、干出滩、海岸线、海底底质、助航标志等),测区地形类型为山地。项目任务是完成1:10000水下地形测量,提供当地平均海平面基准下的高程数据、2000坐标系下的UTM坐标,并绘制水下地形图。任务日期为自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2010年5月30日结束。 (1)已有的资料准备。 ①测区内已有1:10000的地形图,可作为控制网设计、选点用图。 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③长期验潮站资料包括:布设了1、2、3三个潮位站,3站为长期验潮站,前期已经有13年的潮位观测资料,1、2站为短期验潮站。 (2)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及规格。 测绘成果严格按照现行的测绘规范和标准执行。 (3)已有设备情况。 水下地形测量采用的设备应包括定位设备(GPS)、声速测量、验潮仪、水准测量以及其他辅助设备。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地籍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1)工程概况 ××测绘院受××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承担该市××镇地籍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该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城市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科学管理国土资源信息,充分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更有效地进行国土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建设现代化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满足日常土地管理与更新工作的需要。 测区范围约110km2,其中100km2的范围重新测量,原有10km2初始地籍调查进行变更调查,对于新变化的进行补充调查。 测区全境为东、西两部,东部为低山丘陵区,西部为湖滨平原,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递降。纵观全市,水域辽阔,湖泊棋布,沃野平畴,耕地连片,土宜稻棉,泽足鱼蒲。整体地貌组合为平原占44.40%,岗地占12.59%,丘陵占1.51%,水面占41.50%。测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0℃,年平均降雨量150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h,无霜期270天左右。 2)已有资料情况 (1)平面控制资料 经踏勘本测区内有C级GPS控制点4个,点位保存完好,将其作为GPS-D级平面网起算数据,可以满足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2)高程控制资料 调查范围内有国家二等水准点三个,现场踏勘点位保存完好,可作为四等水准路线起算依据,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成果。 (3)图件资料 调查范围有1:10000地形图可作为设计和制作工作底图用。1996年测量的地籍图可作为权属调查使用。调查范围内原有埋石点可作为路线联测使用,利用其标石施测新坐标。 (4)地籍档案资料 对于已发土地证的宗地档案资料,对地形没有变化的宗地在数字化调查底图上可根据宗地的档案资料绘出界址点(必要时需到实地指界和实地进行界址点标记),可参考利用原有勘丈边长资料。原有的土地权属界线图、边界接合图等资料,可作为此次地籍调查的参考资料。已完成土地权属调查的、未变化的地籍权属资料应充分利用。 3)测量项目目标 (1)控制测量 ①完成110km2的D级GPS控制网测量,约30个点; ②完成新城区四等水准测量,约85km; ③完成新城区一级控制测量,约120个点。 (2)权属调查(由甲方组织实施,乙方配合技术性工作) (3)地籍测量 ①对调查区范围内的每一宗地的界址、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进行全解析测量;地籍图成图比例尺为1:500。 ②对地籍调查范围内的宗地进行面积计算、汇总与统计。 ③编制地籍调查范围内的宗地图。 (4)数据库建设 ①利用MapGIS软件进行地籍历史库建设,面积约10km2。 ②新城区地籍现状库建设,面积约20km2。 4)主要法律法规与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源部,2001年);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 (7)《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8)《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1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10)《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1999); (11)《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 (12)《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 (1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14)《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 (1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1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17)《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1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5)平面坐标、高程系统及地籍分幅图参数 (1)平面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为: 长半轴a=6378140m,短半轴b=6356755.2882m,扁率α=1/298.257 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84999588 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9501819473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为1m。 (3)地籍分幅图比例尺为1:500。采用矩形分幅,图幅尺寸为40cm×50cm,每幅图以较为出名的地理名称或单位名称作为图名。 6)选择软件 (1)控制测量 ①GPS基线解算与平差处理软件:接收机随机软件和中海达GPS自带平差软件。 ②常规测量平差采用清华山维“NASEW V3.0”严密平差程序进行平差。 (2)成图软件 采用南方CASS 7.1版成图软件和相应的符号库。 (3)建库软件 采用科技部推荐的中地公司产品MAPGIS 6.5版进行数据库建设。 7)上交成果资料 (1)技术设计书; (2)技术总结、工作报告、检查报告; (3)仪器检定资料; (4)平面、高程控制资料(观测数据、计算成果、点之记等); (5)各等级控制点展点图; (6)权属调查资料; (7)地籍图、宗地图; (8)地籍数据库相关资料。 8)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市的基础控制网因受城市建设、自然环境、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标志不断损坏、减少。为了保证基础控制网的功能,该市决定对基础控制网进行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控制点的普查、补埋、观测、计算及成果的坐标转换等。1.已有资料情况该市基础控制网的观测数据及成果;联测国家高等级三角点5个,基本均匀覆盖整个城市区域,各三角点均有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城市及周边地区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观测数据及精确坐标;城市及周边地区近期布设的国家GPS点及成果。2.控制网测量精度指标要求控制网采用三等GPS网,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等级a(mm)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三等≤10≤51/800003.外业资料的检验使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解算,对同步环闭合差、独立闭合环闭合差、重复基线较差进行检核,各项指标应满足精度要求。(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其中,σ为基线测量误差。(2)独立闭合环坐标闭合差wN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式中,σ的含义同上,n表示闭合环边数。(3)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满足规范要求。项目实施中,测得某一基线长度约为10km,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95.5mm;某一由6条边(平均边长约为5km)组成的独立闭合环,其X、Y、Z坐标分量的闭合差分别为60.4mm、160.3mm、90.5mm。4.GPS控制网平差解算(1)三维无约束平差;(2)三维约束平差。5.坐标转换该市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了城市独立坐标系。该独立坐标系使用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5'任意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通过平差与严密换算获得城市基础控制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成果后,利用联测的5个高等级三角点成果,采用平面二维四参数转换模型,获得了该基础控制网1954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 为了满足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某市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已于××××年××月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并完成了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是完成全部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的任务。 1.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测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地低点为24m,丘陵地最高海拔352m。 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35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 2.主要技术依据 (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3236—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18cm×18cm,航摄仪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500km2,测区共布设60条航线,每条航线84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5040张,航片的航向重叠65%,旁向重叠35%,东西向飞行。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4.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测量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平坦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 (2)丘陵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 (3)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控制点均得到共用; (4)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工序使用。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测绘单位承担测绘内1:1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生产,任务包括像片控制测量和DOM生产。测区内以山地、高山地为主,平均海拔约为2000m,最高海拔为3767m,最低处约500m。 主要技术依据如下: (1)《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13977—92)。 (2)《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13990—92)。 (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 9009.3—2010)。 (4)《数字测绘成果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采用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方法航摄,为黑白胶片影像,航摄比例尺为1:32000~1:35000,相机型号为RC-30,焦距为152mm,航向重叠为65%,旁向重叠为35%。 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收集了测区范围内的GPS控制点。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导航电子地图外业调查 1)工程概况 根据××测绘及导航电子地图资质单位规定:导航电子地图上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及周边信息每6个月更新一次,省级及以下道路及周边信息每1年更新一次,背景地图每1年更新一次。现需要对××地区导航地图进行全面更新,确定开展外业调查,对区域内的道路、兴趣点及地名等进行采集并处理,以完成对该地区导航数据的更新,满足用户的需要。 2)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地区为大面积综合开发建设,利用现有二等大地控制网成果,布设了覆盖整个区域的GPSD级网,该地区地处东经117°08"32"~117°39"47",北纬28°49"58"~28°54"47"。测区面积范围达500km2。总的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约30m,沿线为丘陵地带,水系发达,植被茂盛,通视条件差,野外作业困难。(1)执行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等。(2)人员、设备配置:本次作业由专业测量人员约15名人员参加,GPS控制投入了8台检测合格的广州中海达HD8200E及3台V8型双频GPS接收机进行GPS采集。(3)外业观测与数据处理:下图为其中局部GPS控制网网图,采用3台标称精度为5mm+5×10-6D的接收机观测三个时段,观测计划和基线解算结果见下表。表基线解算结果时段号起点终点ΔX(m)ΔY(m)ΔZ(m)1D003D0171749.0363983.0307-310.1287*D016D017-974.6340-1945.88162027.9065*D003D0162723.66942928.9144-2338.03682D016D040-2006.5299-1737.21811024.3812D003D0162723.66682928.9230-2338.0450*D003D040717.13871191.6980-1313.67243D003D040717.14231191.6980-1313.6695D003D0171749.0340983.0359-310.1284*D040D0171031.89l2-208.66381003.5416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为满足经济建设对基础测绘资料的需求,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库,某市准备生产该地区1:10000比例尺的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现已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等工作。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城市,总面积约4500km 2 。测区为平地和丘陵两种地形,测区内海拔平均低点为20m,最高海拔230m。 2.主要技术依据 (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CH/T 1015.2—2007)。 (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 (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 1015.1—2007)。 (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6)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7)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1:10000,航摄像机型号为RC一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仪焦距1 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0.02mm,像片类型为彩色片。 航摄总面积为4500km 2 ,测区共布设34条航线,每条航线112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3808张,东西向飞行,航片的航向重叠65%,旁向重叠35%。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 要求。 4.其他资料情况 (1)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测量成果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分别按平地和丘陵地区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①平坦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②丘陵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③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图工序使用。 (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基本情况: 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意移交给下一工序使用。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市计划编制一幅经济挂图,为市领导、各职能部门了解本市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服务。该市东西长35km,南北宽20km。 某测绘局承担了编制任务。 1.编制要求 (1)挂图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选择4开(510mm×360mm)。 (2)挂图采用数字制图进行编绘,地理要素通过已有的资料进行编绘,按照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编绘要求表示要素和进行制图综合。地理要素包括县级(含)以上境界、铁路,乡级(含)以上公路、乡镇(含)以上居民地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 (3)专题要素表示全市各县(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各县(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构成等。 (4)地图现势性应达到2010年底。 (5)印前数据,应确保挂图内容正确,要素的详细程度适中,各要素制图综合及图层关系处理合理,叠置顺序无误,地图设色、符号及注记配置和地图整饰美观。 (6)需公开出版发行,同时提交印前数据。 2.收集的资料 (1)2007年更新生产的公开版1:25万地图数据,内容与1:25万地形图基本一致; (2)全市行政区划简册,资料截至2010年底; (3)2010年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含各县(区)人口数、生产总值以及各县(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值,资料截至2010年底; (4)全市旅游交通图,比例尺1:90万,2010年初出版。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县城镇地籍调查包括县城建成区与部分规划区,共划分5个街坊,7943宗土地,总面积14.72 km 2 。范围东起化肥厂,西至县殡仪馆,北及东牛屯蔬菜市场,南抵小河道工业区,凡位于该范围内的国有、集体各类用途土地均为调查对象。 城区、建制镇地籍调查和数据库建设,聘请某测绘公司承担权属调查、地形地籍测量和图形数据库建设任务,各村负责派专人配合专业队伍进行权属调查。 (1)前期准备阶段。 ①收集城镇地籍调查资料、原有城镇地籍调查图,包括街坊划分信息、道路、河流信息、有关地籍档案,建成区基本地籍图的分幅情况.分幅结合表、分幅坐标、比例尺,控制网布设等级、分布范围、控制网图、控制网坐标成果,地籍图、宗地图及界址点成果表、面积计算表,权属资料及有关发证材料等。 ②组织业务培训,对参加地籍调查工作的人员进行为期5天的内业及外业培训。 ③编制技术方案,举行专家论证会议,进行项目协调和前期业务技能培训。 (2)组织实施阶段。 ①资料处理。对收集上来的资料,与实际用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按照地籍调查要求进行分类归纳,摸清工作量,划分工作区。 ②外业调查。外业调查要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图和相关资料。做好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准备。城镇地籍变更调查要先确定调查范围,确定新旧资料衔接利用方案,进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和新扩范围的调查工作。 土地权属界线应以原有的城镇土地权属调查资料为依据,确定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界线;原有土地界线已经变化的,要按有关规定重新确定土地权属界线,设置土地界址标志,确定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城镇地籍调查要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实地勘测确定各宗地的界址。外业调查要填写相关的外业调查手册。 ③内业工作。整理外业调查成果,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规定,进行辖区行政面积、土地权属面积、各地类面积的量算汇总,并对城乡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进行分析。以计算机量算面积经图幅理论面积控制平差后确定宗地面积。完成1:500比例尺城镇地籍图的更新和各种比例尺宗地图绘制。完成城镇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编制地籍调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分析报告。完成土地统计汇总,以此为基础完善城镇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实现土地变化随时更新,保持资料现势性。 ④数据库建设。在上述工作开展的同时,数据库的建设同时进行。利用国土资源部测评通过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和城镇地籍信息系统软件建设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属性数据库。 (3)技术依据。 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2007]7号)。 ③《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④《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⑤《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⑥《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1993)。 ⑦《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 ⑧《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卫359号). 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 ⑩《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 《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1997)。 《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 (4)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3°分带、高斯正射投影。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导航数据生产单位需要对某地区的导航电子地图进行全面更新,确定在该区域开展外业作业,对缺失的道路、POI等进行采集和处理,以完成该区域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更新,之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和处理,并制作出满足导航用户应用需求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 任务目标:以该地区现有的导航数据为基础,实现对覆盖该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导航数据的采集更新。 主要内容:依据导航数据采集作业标准,完成该区域内道路、POI的更新,并根据所收集的情报信息对门牌号、地名及注记、建筑物等信息进行相应的更新。在采集中,严格按照《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GB 20263—2006)规定的要求执行。 已有设备:GPS接收机、导航仪设备、野外采集作业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及存储设备等。 依据的标准:道路采集标准(含高速、普通道路)、POI采集标准、地名采集标准、路口图现场作业标准。 成果数据质量要求:采集准确率99%,采集覆盖率98%,位置精度10m,POI地址完整度85%,POI电话完整度65%。 成果提交:需要提交道路网络更新成果,POI、门牌号、地名、道路交叉点等检索信息更新成果,其他辅助信息更新成果,更新后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1)工程概况 ××地铁一期工程南北线(玄武门站至许府巷站)区间圆形隧道(左、右线)与××公路隧道在新模范马路与中央路的丁字路口立体交叉,××公路隧道从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方穿越,并先于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公路隧道在城墙西段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SMW工法,主体结构在与地铁隧道相交段为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主体结构底板为850mm厚钢筋混凝土,垫层为200mm厚素混凝土,并沿××公路隧道纵向设抗拔桩。 地铁第一台盾构机第一次从许府巷站南端头左线出发向玄武湖站方向掘进,并于同年10月中旬反向从地铁右线再次穿过××公路隧道。在立体交叉段,地铁盾构与××公路隧道的净间距约为1~2m。由北向南,地铁隧道左线与××公路隧道净间距为1.053~1.760m,右线与××公路隧道净间距仅为1.004~1.711m。在××公路隧道和地铁盾构隧道交叉段,两者之间的最小净距仅为1.004m,最大净距也不过1.760m。当该段××公路隧道建好后,地铁盾构从××公路隧道下面穿过,将会扰动周围土体,××公路隧道底板的地基反力会有变化,从而影响××公路隧道主体结构受力,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后果。根据××公路隧道建设指挥部要求,需在地铁盾构穿过××公路隧道时,实时监测地铁盾构施工对××公路隧道的影响,从而指导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 2)监测项目 (1)地表沉降监测; (2)××公路隧道底板沉降。 3)监测方法 (1)地表沉降监测 ①监测目的。 掌握盾构推进时地表沉降规律,盾构推进对地表和地面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指导施工和确保施工安全。 ②测点布设。 距××公路隧道结构边线30m范围(重点监控地段)、金川河地段沿盾构隧道轴线纵向每隔10m布设一个地表测点,其余地段每隔20m布设一个监测点(有房屋地段在空地处布设)。同时,在盾构隧道两侧(约17m)范围内布设地表横向沉陷槽测点,沿××公路隧道中线和金川河边各布设一组。测点埋设主要为工作基点与测点的埋设。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至少埋设2个工作基点,以便于工作基点互相检核,并且工作基点应与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 (2)××公路隧道底板监测 ①监测目的。 通过实时监测,掌握盾构推进××公路隧道底板的沉降和隆起情况,以指导施工和保证施工安全。监测要求为:当地铁盾构掘进距××公路隧道结构线50m范围内时,实时监测××公路隧道底板下地基反力和土体位移、底板面位移及底板应力变化情况。控制的标准为:隆起值为10mm,允许沉降值为30mm。以控制标准的70%作为预警值。 ②监测点布设。 工作基点布设:工作基点是沉降和隆起测试的基础,本次测试共埋设3个工作基点,距离地铁盾构左线中线50m以外。其中,BM0为隧道施工的水准点,与BM1、BM2一起构成首级控制网并提供原始高程。工作基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均采用在隧道底板钻孔,然后埋入直径16~18mm、长100~200mm的膨胀螺栓或半圆头钢筋制成。 本次沉降和隆起观测的观测点重点布设在××公路隧道底板上。在隧道的南、北线上分别布设三个断面,断面号从北到南分别为NⅠ、NⅡ、NⅢ和S工、SⅡ、SⅢ,每个断面上从西到东的观测点分别用1~13表示。各个断面上的点布设在以地铁盾构为中心的两侧。观测点布设总数为13×6=78个点。 4)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以框图形式表示本项目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测量单位承担某厂房内大型设备的安装测量任务。要求安装后设备的中轴线与厂房的中轴线重合,安装的点位精度达到±5mm。 ①考虑到施工的程序、方法、场地情况以及使用的方便性,布设了14个施工控制网点,都为带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中A、B两点位于厂房的中轴线上,且和厂房外的测图控制网点通视。 ②使用0.5秒精度全站仪进行施工控制测量。各测站上同时获得观测点的斜距、水平角、天顶距等观测值,并记录测量时的温度和气压。经过三维网平差获得施工控制网点的三维坐标(X、Y、Z)。 ③按照“忽略不计原则”(控制点误差对放样点位不发生明显影响)确定施工控制网点的点位允许误差,并将它与三维网平差的点位精度比较,判断施工控制网成果能否满足施工放样的要求。 ④使用1秒精度的全站仪按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事先将放样点的设计坐标输入全站仪中,测量时将现场的温度和气压输入,让全站仪自动进行气象改正。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大桥总长4875m,主桥上部结构采用(160+380+160)m的3跨连续漂浮体系PC斜拉桥,斜拉索按空间分布,桥塔采用钻石形,边跨设一个辅助墩。桥面净宽31m,分8车道,该桥桥塔140.3m,自身荷载巨大,风、潮湿影响显著,受力情况复杂。桥上交通繁忙,高峰时车流量超过5000辆/h。为了确保大桥安全运行,避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和影响,必须对其进行长期变形监测。某勘察测绘研究院承接了该项目任务,并进行了塔顶水平位移、基础沉降、主梁挠度、主梁及主塔应力、斜拉索索力等变形监测内容。大桥南北桥塔基础承台的监测点距基准点最远不超过600m,并在大桥南北塔的塔顶各设置2个水平位移监测点,主梁上对应于主桥各墩顶的桥面上以及主跨的L/3、L/2、L/4(L为主跨长度)处设置9个挠度观测点。主要作业规范有《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桥梁变形监测及相关设计规范要求等。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问答题某地级市某地块拟开发建造高层建筑物3栋。其北侧居住小区的部分建筑物可能受到采光的影响,需要进行日照分析测量。根据初步设计方案,测量共涉及到建筑物12栋。采用动态GPS及免棱镜全站仪等设备,作业人员3名。测量结束后,进行建筑物角点坐标复核,复核结果无超限情况。水准测量起算自城市高程控制网点,按照现行的《工程测量规范》以图根水准测量标准进行水准引测,线路全长9.0km,经计算的闭合差为-10cm。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