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作旧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场冷再生胶粘剂是( )。
下列单位中,( )应当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地质地貌、当地气候、周边环境等具体情况以及承担的施工范围和工程进度变化,在工程项目开工前,辨识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
公路工程交工验收应由( )主持。
在桥梁基础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控制点有( )。
湿软地基在进行加固时常采用的方法有( )。
背景资料:某二级公路位于平原区,路基宽10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K3+460~K3+550段位于水田路段。路堤填筑高度5~6m,填料为砂性土。该路段的软基处理方案如下图:软基处理完成后,施工单位对“软土地基”分项工程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了自检,对7个实测项目按百分制进行评分、自检结果如下表:经检查,该分项工程“基本要求”符合规范规定,资料完整,但因外观缺陷减1分。问题:1.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写出图中涉及的“分部工程”名称。2.分别计算“软土地基”分项工程的得分值和评分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确定该分项工程的质量等级。
关于软基处理中竖向排水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
挖掘机开挖土质路堑作业时,其作业方法有( )。
某公路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沥青混凝土路面。隧道合同总工期为36个月。左右隧道分别长4855m,中线间距30m,隧道最大埋深850m,纵坡为3%人字坡。其地质条件为:岩性为砂岩、石灰岩,局部有煤系地层;瓦斯含量低,属低瓦斯隧道;穿越F1、F2、F3三条断层;地下水发育。左右洞围岩级别均为:Ⅱ级3415m,Ⅲ级540m,Ⅳ级310m,V级590m。在距进口2100m(对应里程K27+850)处设计了一座斜井,斜井长450m,向下纵坡5%~8%。隧道纵断面示意图及平面布置示意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事件1:施工单位进场后,经现场调查发现,进口处为深沟,且跨沟桥台位于隧道洞口。经综合考虑,施工单位提出了设计变更方案,在距进口280m处增设一条长150m的横洞(如图2所示)。事件2:施工单位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水平,采用钻爆法开挖施工、无轨运输。施工计划进度指标为:Ⅱ级围岩开挖支护130m/月,Ⅲ级围岩开挖支护90m/月,Ⅳ级围岩开挖支护70m/月,V级围岩开挖支护30m/月,二次衬砌144m/月。施工准备3个月,二次衬砌及沟槽施工结束滞后于开挖支护1个月,路面铺筑及交通、机电工程施工2个月,横洞施工4个月,斜井施工6个月,不确定因素影响工期1个月。进出洞口所增加的时间已综合考虑,不再单独计算。事件3:根据现场情况,相关单位拟保留横洞而取消斜井。
一级公路中线放样宜采用( )进行测量放样。
波形钢涵洞施工主要工序有( )。
采用新奥法进行隧道施工的特点是采用( )。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材料发放原则有( )。
混合料的配合比试验属于( )。
关于路基工程石方施工安全要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关于土方路堤填筑要求正确的有( )。
下列不是标准试验的是( )。
排水沟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浆砌片石砌筑时,要求满足的条件有( )。
根据《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合同文件范本,关于计量支付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有( )。
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长42.5km的山区二级公路路面施工,路线右侧濒临花溪河,属于沿溪线,河流的常水位3~4m深。路面结构如下图所示。在填隙碎石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选择湿法施工。现将施工单位对湿法施工的部分技术要点摘录如下:(1)在备料时,对集料的颗粒组成不做级配要求,集料最大粒径为铺筑厚度的0.5~0.7倍。(2)采用单层铺筑,严格按填隙碎石施工工艺流程组织施工。(3)在“碾压滚浆”工序中,在无超高的平曲线路段与直线路段,碾压从公路中心开始,逐渐错轮向两侧路肩进行。(4)在设超高的曲线路段,碾压从公路内侧路肩开始,逐渐错轮向公路外侧路肩进行。填隙碎石底基层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对以下项目进行实测检验: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厚度(△)为保障行车安全,公路沿线填方高度超高6m的路段以及临河危险路段,在路基边缘设置了交通安全设施N。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