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路基工程,其中K3+220~K3+650为高填方路堤。路基填方高度最高为21.2m,地面以下有约6m的软土层。施工单位采用强夯处理地基,采用水平分层填筑路堤。高填方路堤横断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高填方路堤横断面示意图注:本图单位以cm计,路基两侧超宽填筑50cm。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在已碾压整平的场地内做好了周边排水沟,布设了竖向排水体,并在强夯区地表铺设了垫层。在施工场地内选择一块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为试夯区,面积为200m2。试夯结束后在规定时间段内,对试夯现场进行检测,并与试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以检验设备及夯击能是否满足要求,确定间歇时间、夯击间距、夯击次数等施工参数,确定强夯处理的施工工艺。强夯处理范围为坡脚边缘。 事件二:施工单位确定的强夯施工工序主要包括:①夯点布设;②施工准备;③场地平整;④试夯;⑤主夯;⑥检查验收;⑦副夯;⑧满夯。 事件三: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对高填方路堤进行了动态观测,即沉降观测,用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15mm控制路堤稳定性。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山区高速公路,其中有一座21×40m先简支后连续T型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北岸桥头距隧道出口30m,南岸桥头连接浅挖方路堑,挖方段长约2km。大桥采用双柱式圆形截面实心墩,墩身高度10m~40m,大桥立面布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大桥立面布置示意图 事件一:施工单位对高度在20m以内的墩身采用定制钢模板连续浇筑,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新浇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最大侧压力有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如下: 方法一:F=0.22γt0K1K2υ1/2=76.03KPa 方法二:F=γh=57.6KPa 上两式中 K1、K2为针对某些因素的影响修正系数,h为有效压头高度。 墩身浇筑时由于混凝土落差大,故采用串筒输送入模。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倾倒混凝土对垂直面模板产生的水平荷载为2.0kPa。 事件二:施工单位考虑到水源、电力状况、进出场道路和成品梁运输等情况,需在大桥附近设置T梁预制梁场,T梁预制梁场平面布置示意图见下图。 T梁预利粱场平向布置示意图 事件三:施工单位拟采用双导梁架桥机架设40mT梁。架设方法如下: (1)将轨道上拼装的架桥机前端推移到后跨,固定好架桥机; (2)将预制梁由运梁车运至架桥机安装跨,两端同时起吊,横移桁车置于梁跨正中并固定; (3)将梁纵移到后跨,固定纵移桁车,用横移桁车将梁横移到设计位置,下落就位; (4)待一跨梁全部架设完,前移架桥机,重复上述程序进行下一跨梁的安装。 事件四:为保证架设安全,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进行了重大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制定了双导梁架桥机架设T梁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随即安排人员进行了T梁架设。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跨度40m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采用后张法张拉预应力。施工单位采用碗扣式满堂支架施工(见下图)。 支架由钢管、扣件、型钢等组成,纵横梁采用电弧焊连接。支架为就近租赁,为保证支架安装质量,施工单位认真检查了扣件的外观质量。为了保证支架的承载力以及消除支架和支架地基引起的塑性变形,对支架进行了堆沙袋预压,压重为梁自重的1.2倍(梁自重加施工荷载),并在跨中支架顶部设置了标高观测点。观测点预压前标高为185.756m,进行分级预压,100%预压荷载时观测点的标高为185.701m。预压稳定后进行了分级卸载,卸载后观测点的标高为185.725m。经计算,该桥达到了设置预拱度的条件,恒载、活载、混凝土温度、徐变、收缩引起挠度见下表,并按二次抛物线设置预拱度。跨中底板的设计标高为185.956m。梁体浇筑后进行了预应力的张拉,然后拆除支架。为保证施工安全,拟定分三部分(A、B、C)(见下图),分批分次拆除支架。 【问题】
案例分析题(四)
背景资料
第 10 联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地处山岭重丘区
案例分析题案例三: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二级公路一桥隧相连项目
案例分析题(一)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路基工程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农村公路的5×16m简支板桥施工项目,桥梁上部结构为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基础为桩基础,桥面面层为5cm厚沥青混凝土,采用租赁摊铺机摊铺。 桥头附近为砂性黏土,地势平坦,施工单位拟在此布置预制梁场,所需普通工人主要在当地雇用。当桩基础施工完毕后按规定进行了完整性检测。 在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购买了三套千斤顶,为使用方便,千斤顶、油表随机组合起来张拉预应力钢绞线。由于工期紧,新设备购买后立即投入使用。 事件二:在桥面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安装伸缩缝后即进行5cm厚沥青混凝土施工,要求摊铺机匀速行驶,技术员随时检查高程及摊铺厚度。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8km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D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A→碾压滚浆→步骤B。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K5+500~K6+300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事件二:K15+000~K16+000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加厚至22.5cm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64219元成本。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不予确认。【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位于平原区,路基宽10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中K3+460~K3+550段位于水田路段。路堤填筑高度5~6m,填料为砂性土。该路段的软基处理方案如下图所示。 软基处理方案示意图 工程开工前,在建设单位的主持下,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交桩。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交了平面控制桩,交桩过程中施工单位发现平面控制桩D32缺失。施工单位接受了控制桩后及时进行了复测。 施工单位制定的塑料排水板及砂垫层整体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整平原地面→摊铺下层砂垫层→机具就位→插入套管→塑料排水板穿靴→拔出套管→割断塑料排水板→机具移位→A。其中,塑料排水板采用插板机打设。 软基处理完成后,施工单位对“软土地基”分项工程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了自检,对7个实测项目按百分制进行评分、自检结果如下表所示。 自检项目得分表 经检查,该分项工程“基本要求”符合规范规定,资料完整,但因外观缺陷减1分。问题:
案例分析题针对事件⑵,改正错误之处,若按背景所述方法施工,可能产生那些质量病害?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A公司承建一座桥梁工程,将跨河桥的桥台土方开挖工程分包给B公司,桥台基坑底尺寸为50×8m,深4.5m;施工期河道水位为-4.0m,基坑顶远离河道一侧设置钢场和施工便道(用于弃土和混凝土运输及浇筑)。基坑开挖图如下图所示。 基坑开挖侧面示意图 在施工前,B公司按A公司项目部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了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案的基坑坑壁坡度依照上图提供的地质情况按下表确定。 基坑坑壁容许坡度表(规范规定) 在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中,B公司设立了安全监督员,明确了安全管理职责,要求在班前、班后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施工时进行安全值日,对机械等危险源进行了评估,并制定了应急预案。基坑开挖前项目部对B公司作了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双方签字。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高速公路标段K10+300~K24+400的施工。合同中约定,工程价款采用调值公式动态结算。该工程材料费、人工费各占工程价款中的30%,不调值费用占40%。6月材料价格指数比基期上升30%;6月完成工程量金额为463万元;其主要施工工作衔接关系见下表。 主要工作衔接表 施工单位编制的时标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 时标网络图施工中,由于业主原因,导致G停工20天。问题:
案例分析题为解决K6+280~K6+910 路段出现的“弹簧”现象,施工单位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什么?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座公路隧道的土建及交通工程施工项目,该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的两车道浅埋隧道,设计净高5m,净宽12m,总长1600m,穿越的岩层主要由页岩和砂岩组成,裂隙发育,设计采用新奥法施工、分部开挖和复合式衬砌。进场后项目部与所有施工人员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在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一名电工无证上岗,一名装载机驾驶员证书过期,项目部对电工予以辞退,并要求装载机驾驶员必须经过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隧道喷锚支护时,为保证喷射混凝土强度,按相关规范要求取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取样按每组三个试块,共抽取36组,试验时发现其中有2组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为设计强度的90%、87%,其他各项指标符合要求,检查中还发现喷射混凝土局部有裂缝、脱落、露筋等情况。 隧道路面面层为厚度5cm、宽度9m的改性沥青AC-13,采用中型轮胎式摊铺机施工,该摊铺机施工生产率为80m3/台班,机械利用率为0.75。每台摊铺机每天工作2个台班,计划5天完成隧道路面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摊铺。路面施工完成后,项目部按要求进行了说明、供配电设施与交通标志、防撞设施、里程标、百米标的施工。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的主要工序见下表。 某二纽公路的主要工序表施工单位编制了如下图所示的网络计划。 网络计划图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由于施工单位设备故障,导致C工作中断4d。 事件二:由于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导致D工作晚开工15d。 事件三:由于图纸晚到,导致E工作停工10d。 针对上述事件中的暂停施工,施工单位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监理提出了延期申请和费用索赔的要求。合同约定,成本损失费为人民币1.5万元/d,利润损失费为人民币0.2万/d。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级公路某标段施工任务,标段内有五座多跨简支桥梁。桥梁上部结构均采用20m预应力空心板,五座桥梁共计35跨,每跨空心板数量均为20片。施工单位在路基上设置了如图1所示的预制场,所有空心板集中预制。为节省费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求张拉端钢绞线用连接器连接并重复使用。施工中还有如下事件发生:事件一:施工单位定制了8套模板(外模8套,充气式胶囊内模8套)循环重复使用,设定每片空心板预制周期为7天,整个预制施工采取平行流水作业。前20片空心板预制施工横道图如图2。事件二:施工单位制定的空心板预应力施工操作要点如下:(1)预应力张拉采用两套千斤顶、油泵施工,张拉前只要分别对千斤顶、油泵进行检查,即可用于预应力张拉。(2)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钢绞线的计算伸长量进行校核。(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按要求及时拆除外模和内模胶囊,采用空心板同条件养护的试块进行强度评定。(4)混凝土试块到达设计强度的70%时,使用砂轮切断钢绞线放张。事件三:空心板预制中,发现有5片空心板顶板厚度只有7cm(设计厚度为10cm),施工单位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召开现场会,排除了外模制作与安装、混凝土施工、台座变形等因素,查找事故原因后,及时解决了问题。【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二级公路的隧道施工项目,该隧道主要穿越砂层泥岩和砂岩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10联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地处山岭重丘区,跨越河谷,起点与另一特大桥相连,终点与一隧道相连。部分桥跨布置示意图如图4-1所示。 图4-1 部分桥跨布置示意图 该项目在招投标和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招标文件中的设计文件推荐连续箱梁采用移动模架法施工,因现场场地受限,模架在该桥梁终点处的隧道内拼装,然后前移逐孔施工。但某施工单位进场后,发现隧道标未开工(另一施工单位承担该隧道施工),无法按时提供移动模架拼装场地。经桥梁施工单位提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确认,暂缓第十联施工,而从第九联开始施工。因第九联桥墩墩身较高,移动模架采用桥下组拼、整体垂直提升安装方案,第十联箱梁待隧道贯通后采用桩柱梁式支架(第十联支架布置示意图见图4-2)施工,由此造成工期推迟1个月。上述方案上报相关单位并经批复后开始施工,根据相关规定,施工单位提出了以下索赔要求:①移动模架桥下组拼场地处理费用;②工期延长1个月按天索赔增加的现场管理费;③移动模架垂直提升安装费用;④第十联支架摊销费用;⑤因第十联改为支架而损失的模架摊销费。 图4-2 第十联支架布置示意图 事件二:图4-2所示的:桩柱梁式支架由桩基础、钢管柱、卸落装置、贝雷片、型钢、联接件等组成,支架按设计计算设置了施工预拱度。组拼完成后,按相关要求进行检验及加载预压试验,满足要求后投入使用。 事件三:施工单位按照《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支架施工专项方案,该方案经施工单位审核,由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实施。问题:
案例分析题 某二级公路的主要工序如下表:工作代号 工作名称 备注A 施工准备B 路基土石方开挖 其中部分石方需爆破施工C 挡墙基坑开挖D 涵洞施工E 桥梁基础施工 钻孔灌注桩基础F 上边坡防护工程施工 分5级,平均高40m 施工单位编制了如下网络计划: 网络计划 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由于施工单位设备故障,导致C工作中断4d。 事件2:由于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导致D工作晚开工15d。 事件3:由于图纸晚到,导致E工作停工10d。 针对上述事件中的暂停施工,施工单位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监理提出了延期申请和费用索赔的要求。合同约定,成本损失费为人民币1.5万元/d,利润损失费为人民币0.2万元/d。 [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新建一级公路土方路基工程施工,该工程取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