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大桥跨越深沟。桥梁中心点桩号为K66+468,起讫点桩号为K66+177.0~K66+757.5。桥梁跨径组成为[5×40+(65+120+65)+3×40]m连续刚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连续T梁,桥梁全长580.5m。主桥上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墩采用双薄壁,过渡墩采用薄壁空心墩,基础为桩基础;引桥上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连续T梁,引桥桥墩采用薄壁空心墩和圆柱式桥墩。桥台为扩大基础U台和肋板台,肋板台基础为桩基础。其中主墩承台平面尺寸为22.75m(横桥向)×16.5m(顺桥向),高4.5m,单个承台C30混凝土方量1689.2m3(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完成。 主墩承台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工序A→绑扎钢筋、骨架→安装冷却管→架设模板→混凝土拌合浇筑→混凝土养护→工序B→基坑回填。 为预防主墩承台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裂缝,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2)避免混凝土搅拌很长时间后才使用。 (3)加强模板的施工质量,避免出现模板移动、鼓出等问题。 (4)基础应有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避免模板的不均匀沉降和脱模过早。 (5)混凝土浇筑时要振捣充分,混凝土浇筑后要加强养护工作,及时养护。 (6)采用遮阳凉棚的降温措施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 [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施工单位承接了某桥涵工程,桥梁为预制简支梁,采用吊装法施工。桥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从下至上分别为:200mm级配碎石基层、240mm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时正值夏季,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事件一:桥梁采用先张法施工,其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预制粱施工单位为保证工程能够顺利施工,所用材料提前3月运至施工现场,张拉用具由另一工程使用完成后直接运至预制梁场并配备专门管理人员。混凝土拌合料全部检查合格后才进场,并按配合比严格掺料拌合。用搅拌运输车运送至现场,进行浇筑。浇筑前先对模板涂抹隔离剂,自高处向模板倾卸,浇筑时控制管道不漏浆。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初凝后开始养护。混凝土梁养护完成后,经检验发现预拱度不足。事件二:桥面铺装,混凝土拌合物采用间歇式搅拌楼,由搅拌运输车运至摊铺现场。滑模摊铺机施工,摊铺机行进速度为1.5m/s,摊铺机起步前应提高振捣棒频率。摊铺完成后,进行养护,每天上午、下午各洒水一次。桥面浇筑完成后,发现桥面出现龟裂。【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市外环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13m。该路段因沿黄河大堤,地下水位高(现有黄河河床标高比路面设计高程高出2~3m),而且处于雨期积水地区,土质大部分为黄河粉砂土,少量粉质黏土,全线大部分路段为软弱地基路段(地基承载力平均10~80kPa)。因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依据当地材料状况、施工条件与工期要求,采用以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1)换填。K1+000~K1+350,长350m,K3+775~K4+270,长495m两段粉砂土路段,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居民旧生活区,在清除垃圾及民用拆迁旧房基,挖至原粉砂土地层后做二灰土(2:8),犁拌,厚度40cm,碾压密实度90%以上,经土工检测后再做二灰稳定碎石层40cm。 (2)土工布处治。K1+780~K1+980,长200m路段地下水位高,土质差,苇根很多且深,采用带眼双面胶无纺布(150~200g/m2,抗拉强度为2050kN/m)铺垫。 (3)K6+200~K6+350,长150m,位于黄河沉砂池上,粉砂土质、含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采用孔深1~1.2m,间距60cm,梅花形摆排的生石灰桩挤密。生石灰桩施工时工艺程序如下:整平地面→成孔→空气压缩机注入生石灰→封紧生石灰桩孔。 在施工至K5+200~K5+350时,由于该路段缺乏地质资料未发现软土,地基未做加固设计,在填土至5.8~6.3m时发生滑塌,因征地困难,不能做反压护道,施工方考虑工期时间要求充裕,淤泥层厚度≤3m,决定采用自然挤淤处理。 [问题]
案例分析题【案例】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北方沿海地区某高速公路B合同段施工任务,该段有一座36m×40m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桥,合同工期为15个月;采用长度为40~50m、直径为的桩基础,桥位处地层土质为亚黏土;下部结构为圆柱式墩、直径为,柱顶设置盖梁,墩柱高度为4~12m,桥台为重力式u型桥台。项目部为了降低成本,制定了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项目部的预制场和混凝土搅拌站布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桩基础采用旋挖钻机成孔;墩柱钢筋骨架现场整体制作、吊装就位;墩柱施工采用钢模板,整体拼装完成后一次吊装就位,再在顶部钢筋四周插入木楔,让钢筋骨架居中,使钢筋保护层厚度得到有效控制。项目部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水泥、钢材、碎石和砂等几项大宗材料的采购计划,并邀请了几家材料供应商参加竞标。项目部组织了评标小组,为节约成本,评标的唯一标准就是价格,项目部最终选择了一家报价最低的材料供应商。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二级公路的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m。该工程内容包括路基、路面和桥梁等工程。为减少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问题,桥台与路堤交接处采用预留台阶法。其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清除地基表面、挖台阶、分层填筑、设置构造物、路面铺筑等。 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基层与底基层的施工,施工单位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其中几条摘录如下。 ①下承层为水泥稳定碎石时,应先将下承层处理干净,再铺筑上层混合料。 ②下承层清理完毕后应封闭交通24h后再摊铺上层。 ③下承层摊铺碾压完成后应检验合格后才能开始摊铺上层结构,若上下两层连续摊铺时,出现质量问题时,哪层出现问题,处理哪层。 ④上下两层连续施工时,摊铺机具在两层间来回施工。 事件二:该道路路基采用无机稳定粒料基层及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单位按要求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对路基施工组织设计中主要考虑了土方调配、施工方案选择、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和工地施工组织。同时编制了路面、桥梁的施工组织设计。 事件三:根据《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全部工程内容,且施工单位自己对工程进行了自检,后又经监理检验,评定为合格。因此,施工单位提交了合同段交工验收的申请给监理单位。交工验收申请书附C报告。监理单位审查同意后,及时向项目法人提交独立抽检资料、质量评定资料和D报告。项目法人对质量评定资料进行核查,认为满足交工验收资格,组织交工验收工作。 【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座桥梁和一条隧道施工任务。桥梁采用明挖扩大基础,基础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承台混凝土体积约为300m3,基坑开挖深度为4m,原地面往下地层依次为:0~50cm腐殖土,50~280cm黏土,其下为淤泥质土,地下水位处于原地面以下200cm,由于受周围地物的影响,施工现场场地有限。 根据该桥墩的水文地质,施工单位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采取了挡板支撑的加固措施,以防止边坡不稳造成塌方;在挖除基础底部底层松软土、换填10~30cm厚砂砾土垫层、使其符合基底的设计标高并整平后,即立模灌筑承台础混凝土。为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 (2)选用中、粗砂,石子选用0.5~3.2cm的碎石和卵石; (3)选用复合型外加剂和粉煤灰以减少绝对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延缓凝结时间。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有大量爆破施工。为了方便管理,爆破器材放在紧靠办公室的一个小仓库里,并且由专人负责发放。在进行洞口的大型爆破之前,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经过计算确定了爆破药量、爆破方式以及安全距离,让民工甲领取了炸药和雷管,用自行车运到施工现场。爆破作业时,安排民工乙负责在爆破安全距离外来回走动进行警戒。 问题:
案例分析题【案例】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座桥梁施工任务,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先张法预制梁板。项目部在施工现场布置了临时预制场,并采用“自行式吊机架设法”架设预制梁。施工中的主要材料均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在预制和架设中,有如下事件发生: 事件1:进场钢筋必须进行分批验收,分别堆存,不得混杂,且应设立识别标志。钢筋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锈蚀和污染。钢筋宜堆置在仓库(棚)内,露天堆置时,应垫高并加遮盖。 事件2:钢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和试验方法的规定,或经监理人批准采用国际上的相应标准,对桥涵所用的钢筋应抽取试样做力学性能试验。试验室由施工单位自己选定。 事件3:在施工中,由于钢筋购买的问题,需要对部分重要结构中的主钢筋进行代换,项目部总工进行验算后,决定按照代换的钢筋提交购买计划。同时,对于增加的费用,拟向业主提出价格调整的申请。 事件4: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了结构的孔道长度或台座长度、锚夹具厚度、千斤顶长度等因素。 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单位承接了某二级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工期要求编制了如下图所示的网络计划(时间单位:d),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事件1:工作D(1号台基础)施工过程中,罕见特大暴雨天气使一台施工机械受损,机械维修费2万元,同时导致工作D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拖延8d。事件2:施工单位租赁的施工机械未及时进场,使工作F(1号台身)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拖延8d,造成施工单位经济损失2000元/d。事件3:业主变更设计,未及时向施工单位提供图纸,使工作E(0号台身)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拖延15d,造成施工单位经济损失1600元/d。[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沿海大桥工程项目,主墩基础是48根桩径为1.60m的钻孔灌注桩,实际成孔深度为55m。大桥所处位置的地点情况为:表层为5m的砾石,以下为30m的卵漂石层,再下层为软岩层。 施工单位进场后,针对本工程的特性,召集各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在图纸会审中发现存在设计有遗漏问题,施工单位向设计单位发出了“设计变更通知单”; 事件二:为了协调方便,某公路检测机构在该工程项目中同时接受业主、监理和施工三方的试验检测委托; 事件三:施工过程中,经建设单位同意对工程进行了较大变更,从而增加了投资; 事件四: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质检人员对桥面伸缩缝的埋件规格和数量确定后,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进行埋置。 [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在某二级公路的施工中,对土方路基工程确定了如下质量控制关键点: (1)施工放样。 (2)路基原地面处理。 (3)材料的使用。 (4)设备的组合。 (5)基层强度的检查。 在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对其设置的质量控制关键点进行了实际效果的考查。 [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公路工程进行招投标,业主成立了招标工作组,负责对招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接着确定招标方式、合同形式和合同段后,并据此制订工作计划。业主委托了招标代理机构编写了招标公告,并在指定的媒介发布。接着招标代理机构编制了招标文件进行发售,招标文件发售结束后,向购买招标文件的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 [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西湖中桥是一座15m的钢筋混凝土整体式简支梁桥,桥宽9.5m,重力式桥台。桥位处地质覆盖层为厚2m的强风化泥岩,桥台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桥梁顶面距自然地面线的平均高度为8m。在距桥位3km处有一个大型水泥厂,混凝土所需用的砂石级配良好。施工单位采用满堂式钢管支架直接支撑在地面,为防止支架变形,整个钢管支架设置了多道斜撑和横撑。此外,为确保梁体的外观质量,选用了优质钢模,采取多种固定模板的措施。由于浇筑混凝土时正值高温,采用了水灰比大的混凝土,以延缓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多时段直接洒水养护。拆模后发现梁体外观光整,但在粱底和桥面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裂缝,梁底有横向裂缝。 [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承包了长2650m的公路隧道施工任务,该隧道穿越的岩层主要由泥岩和砂岩组成。 施工中有如下事件发生: 事件1:施工单位采用了新奥法施工,复合式衬砌。 事件2:项目部相关技术人员认为,新奥法包括全断面法、台阶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等方法。 事件3:施工中某段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从岩石裂隙中渗入洞内,导致该段施工出现了质量事故,针对该质量事故,施工单位采取了积极措施,并按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向有关部门提交了质量事故书面报告。 [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长42.5km的山区二级公路路面施工,路线右侧濒临花溪河,属于沿溪线,河流的常水位3~4m深。路面结构如下图所示。在填隙碎石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选择湿法施工。现将施工单位对湿法施工的部分技术要点摘录如下:①在备料时,对集料的颗粒组成不做级配要求,集料最大粒径为铺筑厚度的0.5~0.7倍。②采用单层铺筑,严格按填隙碎石施工工艺流程组织施工。③在“碾压滚浆”工序中,在无超高的平曲线路段与直线路段,碾压从公路中心开始,逐渐错轮向两侧路肩进行。④在设超高的曲线路段,碾压从公路内侧路肩开始,逐渐错轮向公路外侧路肩进行。填隙碎石底基层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对以下项目进行实测检验: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厚度(△)。为保障行车安全,公路沿线填方高度超高6m的路段以及临河危险路段,在路基边缘设置了交通安全设施A。[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桥梁工程施工合同,工程开工后第八个月,施工承包商发现施工图纸有误,遂向监理工程师汇报了这一情况,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后,确实存在错误,经建设单位同意后,监理工程师责成承包单位对原施工图提供变更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因施工图设计变更,导致施工单位停工待图,施工单位因停工待图导致工期拖延和费用增加,向原施工图设计单位提出索赔。 [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全长20km,施工期气候干燥,气温较低。全路段的土质有石质土、粉质土、重粉质黏土,但当地石灰产量很多。路面基层采用了石灰稳定土无机结合料底基层,上基层为二灰碎石,面层为沥青混凝土。施工单位采用路拌法施工底基层。为了保证石灰稳定土底基层的强度,施工中对压实度进行了控制,在上基层施工前,发现在K5+500~K8+800段已成型的石灰稳定底基层表面产生大量裂缝。 [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二级公路的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m。该工程内容包括路基、路面和桥梁等工程。为减少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问题,桥台与路堤交接处采用预留台阶法。其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清除地基表面、挖台阶、分层填筑、设置构造物、路面铺筑等。 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基层与底基层的施工,施工单位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其中几条摘录如下。 ①下承层为水泥稳定碎石时,应先将下承层处理干净,再铺筑上层混合料。 ②下承层清理完毕后应封闭交通24h后再摊铺上层。 ③下承层摊铺碾压完成后应检验合格后才能开始摊铺上层结构,若上下两层连续摊铺时,出现质量问题时,哪层出现问题,处理哪层。 ④上下两层连续施工时,摊铺机具在两层间来回施工。 事件二:该道路路基采用无机稳定粒料基层及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单位按要求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对路基施工组织设计中主要考虑了土方调配、施工方案选择、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和工地施工组织。同时编制了路面、桥梁的施工组织设计。 事件三:根据《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全部工程内容,且施工单位自己对工程进行了自检,后又经监理检验,评定为合格。因此,施工单位提交了合同段交工验收的申请给监理单位。交工验收申请书附C报告。监理单位审查同意后,及时向项目法人提交独立抽检资料、质量评定资料和D报告。项目法人对质量评定资料进行核查,认为满足交工验收资格,组织交工验收工作。 【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某二级公路的主要工序如下表:工作代号工作名称备注A施工准备B路基土石方开挖其中部分石方需爆破施工C挡墙基坑开挖D涵洞施工E桥梁基础施工钻孔灌注桩基础F边坡防护工程施工分5级,平均高40m施工单位编制了如下网络计划: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事件一: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B的工程量要比合同中的多出7万方,增加了10天的工作量及费用100万元。事件二:由于施工单位设备故障,导致C工作中断4d。事件三:由于罕见特大大雨,导致D工作晚开工15d。针对上述事件中的暂停施工,施工单位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监理提出了延期申请和费用索赔的要求。合同约定,成本损失费为人民币1.5万元/d,利润损失费为人民币0.2万元/d。同时,施工方针对增加的土石方工程量,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延长工期10天和相应的费用320万元的索赔要求。[问题]
案例分析题【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平原区一段长50.8km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路面施工,全线均为填方路堤,平均填方高度1~2m。路基宽8.5m,路面宽7.0m,面层采用AC16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图所示。路面结构设计图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项目部对施工材料实行材料计划管理,在确定材料需用量计划时,材料采购人员对片石采购进行了充分调研,发现片石的虚方与实方比为1︰0.7,即采购回来的1m3片石只能砌筑0.7m3M7.5浆砌实体。事件二:稀浆封层的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进行了充分的备料,包括:乳化沥青、粗细集料、水、石粉和添加剂。稀浆封层混合料的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查阅规范确定,稀浆封层混合料的加水量应根据施工摊铺和易性由现场经验确定。事件三:沥青混凝土摊铺时,2号运料车在运输途中,受交通事故影响被堵,沥青拌合料运达摊铺现场时温度为120℃。现场施工员及时将该车料进行了摊铺和碾压。问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资料] 某公路跨线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桩基础13m,桩径1.2m。地质钻探表明桩深范围内无地下水。承台最大尺寸为:长8m、宽6m、高3m,梁体为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跨越既有公路部分,梁跨度30m,支架高8m。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在人工挖孔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到场就施工方法对作业人员进行了交底,首先向每位施工人员讲解了施工要点,并向每位施工人员发放书面详实的作业指导书、安全技术交底文本。挖孔施工根据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孔壁支护方案报批,并经过计算,确保施工安全并满足设计要求。孔口处设置高出地面至少300mm的护圈。桩孔挖一节、浇筑一节护壁,护壁高度为2m,挖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进行孔底处理。挖孔施工过程中采用自然通风方案。 事件二:针对承台大体积混凝土夏季施工编制了专项方案,采取了如下防裂缝措施: (1)施工前根据原材料、配合比、环境条件、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等因素,进行温控设计和温控监测设计,并应在浇筑后按该设计要求对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实施监测和控制。 (2)大体积混凝土可分层、分块浇筑。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浇筑时,在上层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下层混凝土的顶面作凿毛处理,且新浇混凝土与下层已浇筑混凝土的温差宜小于20℃,并应采取措施将各层间的浇筑间歇期控制在7d以内。分块浇筑时,块与块之间的竖向接缝面应平行于结构物的短边,并应在浇筑完成拆模后按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凿毛处理。分块施工所形成的后浇段,应在对大体积混凝土实施温度控制且其温度场趋于稳定后方可浇筑;后浇段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并应一次浇筑完成。 (3)混凝土浇筑安排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 (4)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宜在气温较低时进行,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不低于5℃;热期施工时,宜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且其入模温度不立高于28℃。 (5)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宜按照“内降外保”的原则,对混凝土内部采取设置冷却水管通循环水冷却,对混凝土外部采取覆盖蓄热或蓄水保温等措施进行。 事件三:跨越既有道路部分为现浇梁施工,采用支撑间距较大的门洞梁式支架,为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对支架整体、杆配件、节点、地基、基础和其他支撑物进行了强度验算。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