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
公务员类
工程类
语言类
金融会计类
计算机类
医学类
研究生类
专业技术资格
职业技能资格
学历类
党建思政类
注册测绘师
建造师
注册建筑师
造价工程师
工程咨询(投资)专业职业资格
监理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注册电气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注册结构工程师
注册城乡规划师
注册计量师
注册土木工程师
注册环保工程师
注册化工工程师
注册设备监理师
安全评价师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注册机械工程师
通信工程师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职业资格
建筑工程测量员
建筑工程监理员
建筑工程安全员
建筑工程资料员
建筑工程实验员
建筑工程施工员
建筑工程质量员
建筑工程机械员
建筑工程劳务员
建筑工程材料员
建筑工程标准员
测绘案例分析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测绘综合能力
测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数字空中三角测量 1)工程概况 为满足××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DLG)、数字地面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项目前期已于××××年××月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和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是完成测区的空三加密任务。 2)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中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200km2。测区内以丘陵为主,最低海拔高度为40m,最高海拔高度为120m。 3)主要技术依据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9GB/T 18316—2008); (6)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7)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航摄资料 采用传统的胶片航空摄影方式,摄影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200km2,设计航高为1216m,设计航向重叠度为65%,设计旁向重叠度为35%。摄影基线B=644m,航线间隔D=1196m。测区共布设34条航线,每条航线125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250张。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响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所有航空摄影成果资料已完成提交。 5)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丘陵地区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 (2)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点均得到共用。 (3)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门已经同意将该成果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测图工序使用。 6)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任务概况 根据××地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工程设计要求,在该地区建立高精度的GPS控制网,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迫切需求。然而,该地区原有的测绘成果大多为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为了使高精度的GPS网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原有测绘成果,需要将GPS控制网成果转换为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 ××地区高精度GPS网点分布大致范围:东经124°15'~125°12',北讳45°48'~46°59'。 2.目标 将GPS控制网成果转换为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 3.测区已有资料情况 ××地区在布测高精度GPS网时,联测了×个国家高精度三角点。经过GPS网数据处理,获得了各GPS网点的WGS-84坐标。同时收集到本地区联测的×个国家三角点成果,三角点成果只有高斯平面直角X、Y及正常高H。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第七题某地区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为2011年生产制作完成的,按照更新周期,目前已经完成了该地区的外业采集更新,现需要根据外业更新成果,制作新版导航电子地图产品。要求工期是30天,具体任务包括:1200km2、4100km道路更新;10万个POI点更新;其他信息更新成果,包括显示文字信息、语音提示信息以及图形信息等。采用的制作标准按照已有标准执行。成果数据质量要求是:作业准确率99%,逻辑检查通过率100%。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1)工程概况 ××市拟建设“面向公众的土地利用信息服务系统”,其中主要任务之一局是以××市国资源局信息中心现有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基础,提取、编辑、加工公共土地利用信息框架数据,基于互联网向政府、专业部门、公众提供服务。 利用××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的现有数据资源,按照面向公众的土地利用信息服务系统相关数据规范,加工面向公众发布的土地利用信息框架数据集,为“面向公众的土地利用信息服务系统”生产在线地理信息数据集。 遵照国土信息建设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面向公众的土地利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在线信息服务发布软件。 明确运行支持系统建设内容与基本要求,为设备采购与详细部署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2)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市拟建设“面向公众服务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项目内容包括建设全市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开发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 1)已有数据 (1)1980~199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2)1992~1996年第一次土地利用详查数据; (3)1997~200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4)2001~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 (6)1987~2000年第一轮、1997~2010年第二轮、2006~2020年第三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7)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储备规划; (8)1980~2011年遥感影像数据,5年一期。 2)全市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要求 针对××市土地利用相关数据来源、类型、结构、格式、统计口径、时间节点、空间尺度等存在差异的现状,研究多源、多尺度、异型异构的土地利用信息整合技术,以及增量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对数据进行批量采集、分析、协调、融合,并进行示范区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建立元数据和数据字典,以便于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 3)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 包括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库管理与服务两个子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中运行。 数据采集与更新子系统,利用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要求利用携带的GPS实地采集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并自动转换到城市独立坐标系;同时可调用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地图和影像数据服务为背景,实地调绘对土地利用信息数据进行更新。 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建库、管理、更新,以及对外数据目录发布、信息查询、数据编辑处理、数据提取、地图服务等。 4)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某单位需要制作一幅某港口的1:50000海图,该港口位于海湾的东部地区,图幅的东南部约1/4区域为港区及附近陆地,西部为进港航行入口。制图区域为东经121°34'00"~122°09'00",北纬40°04'45"~40°23'30",包括该港口及附近地区、航道、锚地以及航行信息(水深、障碍物、干出滩、海岸线、海底底质、助航标志等)。任务量包括海图的设计、资料收集分析、数据处理、海图制作。按照任务要求,需要编绘制作一幅1:50000海图。 目前具备了港区附近最新的1:50000、1:10000地形图资料、航空摄影资料、海底底质资料、逐行标志资料、码头及海岸线资料、港区的服务设施资料、港区基准面资料。制图依据是1998国家颁布的《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和《中国海图图式》,采用墨卡托投影,图幅采用全开图,各项数据处理要求依据上述规范执行。质量控制要求按照国家《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以及上述两个标准执行。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第三题 为了满足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某市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已于××××年××月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并完成了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是完成全部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的任务。 1.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测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地低点为24m,丘陵地最高海拔352m。 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35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 2.主要技术依据 (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3236—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18cm×18cm,航摄仪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 min,像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500km2,测区共布设60条航线,每条航线84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5040张,航片的航向重叠65%,旁向重叠35%,东西向飞行。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4.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测量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平坦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 (2)丘陵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 (3)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控制点均得到共用。 (4)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工序使用。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第六题 某市某区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规定和要求,完成了全区城镇地籍调查项目,调查范围涉及区政府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各类开发区、园区等区域,调查面积约为36km2。 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1:500数字地籍点测绘、宗地图测绘、面积计算、城镇地籍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等。 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立了验收组,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方法》,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验收。在验收城镇地籍数据库时,对数据库、元数据、地籍图、宗地图、统计表格、文字报告进行了检查;在验收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时,内业抽取50%,外业抽取5%进行了检查,其中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内业检查了以下内容: (1)平面坐标系选择是否合理,长度变形是否超限; (2)观测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范; (3)高程基准选择是否正确,高程施测精度是否能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4)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规范等。 在细部测量外业检查时,验收组实地选取了10个地物特征点进行检测并评定了精度。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为满足经济建设对基础测绘资料的需求,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库,某市准备生产该地区1:10000比例尺的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现已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等工作。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城市,总面积约4500km2。测区为平地和丘陵两种地形,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均低点为20m,最高海拔230m。 2.主要技术依据 (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CH/T 1015.2—2007); (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 (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 1015.1—2007); (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6)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7)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朋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1:10000,航摄像机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仪焦距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0.02mm,像片类型为彩色片。 航摄总面积为450km2,测区共布设34条航线,每条航线112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3808张,东西向飞行,航片的航向重叠65%,旁向重叠35%。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4.其他资料情况 (1)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测量成果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分别按平地和按陵地区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①平坦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②丘陵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③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图工序使用。 (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基本情况 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意移交给下一工序使用。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根据省国土厅的安排,某县于××年×月开始进行土地调查工作,土地权属调查现已完成;下一步的工作是完成该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总面积约370km2。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5m。 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001—2007); (6)《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2008); (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现有成果资料 (1)村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 (2)该县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3)该县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4)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导航电子地图外业调查 1)工程概况 根据××测绘及导航电子地图资质单位规定:导航电子地图上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及周边信息每6个月更新一次,省级及以下道路及周边信息每1年更新一次,背景地图每1年更新一次。现需要对××地区导航地图进行全面更新,确定开展外业调查,对区域内的道路、兴趣点及地名等进行采集并处理,以完成对该地区导航数据的更新,满足用户的需要。 2)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贯通工程测量 1)工程概况 ××矿井田位于××中部黄土高原区,地形为低山丘陵或沙滩,海拔1680~1900m;区内河流无常年性流水,沙河及冲沟有季节性流水。矿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气候特征为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区均被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形起伏较大,以黄土丘陵居多。区内有专用铁路和公路分别与××铁路和××国道连接,交通便利。 该矿是1972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21万t/年,矿井曾连续三年产量达30万t/年。由于超生产能力服务和小窑破坏,使老采区资源枯竭。为了矿井接续,经原矿务局研究决定,对××矿实施深部接替改造设计。为此需将三矿主井筒继续延伸,使之与××矿三采区轨道上山贯通,从而解决矿井延伸后的总回风、提升等问题。该贯通测量工程属一矿副井与三矿主井两井间贯通,属重要贯通工程。两主井井口相距2100m,井下导线长度约2700m。 2)作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已有资料利用 本设计所采用的起始数据为1968年××地质局测量六队的三角点成果和1997年9月××公司地质队提交的三角点成果联测到井下的导线点成果资料,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经对已知点进行检查核实,起始资料正确可靠。 4)仪器设备 (1)SET22D防爆智能全站仪,技术指标: 测距精度:±(2mm+2ppm×D) 测角精度:±2" 测程:井下大于500m,地面2400m(一块棱镜) (2)HD8200E型GPS接收机,技术指标: 平面定位精度:静态测量±(5mm+1ppm×D) 高程精度:静态测量±(10mm+2ppm×D) (3)陀螺经纬仪,在洞内导线测量中加测陀螺定向边是提高贯通测量精度的一项重要措施。 (4)S3型水准仪,高程测量。 5)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鉴于GPS测量具有精度高、施测简便的特点,本设计采用GPS网建立地面独立平面控制,并与矿区原有控制点进行联测。为此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中四等GPS测量要求施测。 (1)布网原则: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应考虑其应用,每点应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2)点位选择:点位的选择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要求,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距离大于50m),点位周围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的物体,并避开大面积水域,不宜选在山坡、山谷和盆地中,以防止多路径效应。 (3)观测方法及要求:用广州中海达HD8200E型GPS接收机三台套,以静态定位法施测GPS控制网。新购置GPS接收机应按规定进行全面检验,合格后方可参加作业。 (4)数据处理:数据后处理用HD8200E随机软件HDS2003进行。 6)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两井间的地面高程控制测量按三等水准测量规定进行。采用S3型水准仪,配以区格式水准尺,独立施测两次,取两次测得的高程平均值作为最终值,以求得水准点和井口水准基点的标高。 7)洞内控制测量 (1)洞内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方法,采用全站仪施测,用陀螺经纬仪加测陀螺定向边。 (2)洞内高程控制测量,采用S3型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规定进行。 8)贯通工程测量技术总结 技术总结编写提要如下: (1)贯通工程略图。 (2)贯通工程概况:贯通巷道的用途、长度、施工方式、施工日期及施工单位。 (3)测量工作情况:参加测量的单位、人员,完成的测量工作量及完成日期。 (4)地面控制测量情况:GPS控制网的施测时间、单位,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观测成果的精度评定,联测GPS近井网时所用三角点的精度,点位的完好情况等。 (5)井下测量情况:贯通导线施测情况及实测精度的评定,高程测量的施测情况及实测精度的评定。 (6)贯通精度情况:贯通工程的允许偏差值,贯通实际偏差值。 (7)应附全部贯通测量资料明细表及附图。 9)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某市计划建立该市基础地理信息库,先期进行地形要素数据库的建设。为了保证质量,对地形要素数据库进行质量控制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1)制定数据检查验收规定。 (2)制定DLG数据汇交技术规定。 (3)开发检查验收软件。 (4)数据检查验收的试验与技术培训。 (5)开展数据检查验收。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某市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计划在市东北区域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测绘单位承担了规划区地形图测绘任务。 该测区面积约26.0km2,地势平坦,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区域,多为农村居民点和农田。测区内有两个D级GPS点,一个在测区西北角,另一个在测区东北角。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大西客运专线北起山西大同,经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渭南等9市31县(区)至陕西西安,全长859km。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大同枢纽、太原枢纽、临汾动车运用所、运城地区、西安枢纽配套工程及相关疏解线、联络线。正线:大同至西安(含)(CK0+000~CK473+250)线路长841.876km,山西省境内706.336km,陕西省境内135.54km。大同至太原274.235km,太原至运城356.331km,运城至西安211.31km。需要进行CPⅢ控制网测量的范围路段: (1)L3K0+000~L3K5+610.679 长5.611km; (2)L4K0+000~L4K5+603.911 长5.604km; (3)DZ1K0+000~DAZ1K2+346.534 长2.347km; (4)K234+000~K233+560 双线0.44km; (5)DZ2K0+000~DAZ2K1+996.786长1.997km; (6)DZK0+000~DCK4+543.375长4.543km; (7)DZYK0+000~DZYK4+657.158长2.488km。 所要做的测量工作主要是: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和CPⅢ高程控制网测量。 执行的标准及规范:《客运专线无渣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199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08314—2001)。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机械厂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厂区面积1.5km2。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包括《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范》(HGB/T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地形图图幅按地形分幅,规格为50cm×50cm。根据厂区的情况,布设了一附合导线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如下图所示:【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某市国土资源局要建立一个土地信息系统。土地类型分为耕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林地、水域(河流、湖泊)、交通用地、牧草地、其他用地等八类。面状要素包括编号、土地类型、权属、面积等信息,线状要素包括编号、土地类型、权属、长度和宽度等信息。建立土地信息系统使用地图比例尺为1:10000。 (1)空间数据组织。 土地信息所涉及的数据既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又具有大量的文本属性信息,还具有以地块、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大量详细数据资料。因此,要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多种数据类型的数据库,用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2)系统功能要求。 能够实现空间信息的检索(如某条道路两旁的土地类型、某地块邻接的地块的信息等);能够实现土地变更,即土地的几何和属性修改;自动计算土地面积;能自动绘制土地利用图。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某特建隧道长约10km,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提供的前期测绘成果和设计资料包括: 1.进、出洞口各4个C级精度的GPS控制点,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中央子午线为×××°50'00",投影面正常高为500m; 2.进、出洞口各2个二等水准点,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隧道的设计坐标、高程、里程桩等; 4.…… 由于现场地形条件的限制,该隧道未设计斜井,拟采用双向开挖施工,贯通面位于隧道的中部。隧道主体为南北偏西走向的直线隧道,隧道坡度一致,施工区中央子午线为×××°10'00",纬度为40°,进口施工面正常高为750m,出口施工面正常高为850m。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复测,并进行了中央子午线平移和施工坐标系建立等工作。施工坐标系的X轴为进、出洞口中线点连线的水平投影方向,并重新选择投影面。 洞内平面控制采用双导线分期布设,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不低于1",导线边长控制在200~600m之间,角度观测6测回,导线在隧道内向前每推进2km加测一条高精度陀螺定向边,高程控制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 [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
案例分析题二等水准测量设计 ×××二等精密水准测量项目设计书如下。 1)概况 (1)任务来源 维持区域大地测量高程基准,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测绘服务,利用水准测量技术建立区域大地高程控制网。 (2)测区范围(略) (3)任务情况(略)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略) (2)收集资料情况 1:5000地形图。二等水准点4个,采用1956黄海高程基准。 3)技术依据与精度要求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测量每千米偶然中误差:±2.0mm。 4)方案设计 (1)二等水准网布设(略) (2)技术标准 ①仪器:DS3光学水准仪;②视线长度≤80m;③前后视距差≤3.0m;… (3)外业观测 ①人员(略);②观测方式:采用单程双转点观测;…… 5)附录(略) 6)问题
进入题库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