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强调的是( )。
下列选项中,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相一致的是( )。
请分析下面教学案例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下面是这一情景的课堂教学实录。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他们唱得好不好?学生:好!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学生:女生声音大!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留给学生思考计算和交流答案的时间,直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果,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我们一块来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简述教材的作用。______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绩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
材料: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提出,“去中国化”很悲哀,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从教材和课程入手,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既是对“去中国化”现象的纠偏,同时也能使中小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 问题: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
简述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
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服务的人群是( )
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
材料: 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他放学后留意那些经常去网吧的同学并及时报告老师,后来又让他观察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有哪些人抄袭作业?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无事不晓,对这些学生进行惩罚,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于是小明被同学疏远,连最好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 问题:请结合班主任工作相关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
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
下列关于认知风格表述正确的是( )
组织教学的意义是( )。
材料:
王老师和张老师同时入职,各自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位教师都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学校领导也很信任他们。
王老师为了把班级带好,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班级工作,每两三周就会有一个班级建设的新点子,导致班级规章一直确定不下来。找学生谈话,督促学生做作业,管理课堂纪律、教室环境卫生等,他都亲力亲为,甚至会代替学生完成部分学校布置的班级活动任务。但是面对王老师这样的榜样,同学们反而更“懒惰”了,并没有像王老师期望的那样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
张老师的班级管理风格和王老师有所不同。她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注重班集体建设,相信班集体的力量,民主选举班干部,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和学期目标,力求让每一个人参与到班级建设中,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在集体中成长、成才。几年下来,张老师所带的班级无论是学生的精神风貌与学业成绩,还是班级的教室环境卫生、体育运动和文艺演出等,都走在全校前列,今年张老师还被评选为校级优秀班主任。
一天,两人聊起班主任工作,王老师问:“张老师,你把班级带得那么好,有什么绝招?”张老师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能成功,同时最主要的是把班集体培养好,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