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相信并接纳他人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
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
八年级四班是学校出了名的乱班。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该班去上课。这学期,学校安排张老师担任四班语文课教学。第一天上课时,张老师还在楼梯间就听到班上传出的喊叫声。在课堂上,学生说小话、吃东西、随意走动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听课的同学也时常问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弄得张老师哭笑不得。面对这样的班级,你将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会怎样来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呢?
提出“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l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教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问题]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目标的维度、教学效果)?
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 )产生为标志。
成绩平平的雯雯六年级时因一次考试数学得了全班第一而信心大增,对数学特别投入,成绩直线上升。六年级下学期时,新任数学老师非常严厉。对所有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都毫不留情,经常在全班点名批评。雯雯平时有些“马大哈”,一次又因粗心大意被数学老师点名:“不管你多聪明,平时考得再好都没有用,关键是大考,如果大考时还粗心,一切都玩完!”老师的话时常响在雯雯耳边,离考试越近,雯雯越紧张,考试的时候心情极度紧张,没办法发挥正常水平,每次考试拿到考试成绩都很懊悔。长此以往。雯雯渐渐丧失了对考试的信心。问题:
为了培养班级同学随手捡垃圾的习惯,班主任在班上呈现其他学校里学生随手捡垃圾的视频,这是用了( )。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
简述德育过程与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
(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错觉产生的都是消极作用。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 )。